骨折手术医学科普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术前诊断方法03手术适应症04主流手术技术05围手术期管理06术后恢复指南01骨折基础认知
01骨折基础认知PART
骨折定义与分类标准骨折定义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连续性中断的情况。01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程度,骨折可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多种类型。02分类标准骨折的分类标准包括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程度、骨折的形态以及是否与外界相通等多方面因素。03骨折分类
常见骨折发生机制如跌倒、撞击等,造成骨折部位的直接外力作用。直接暴力如扭伤、肌肉收缩等,通过力的传导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长期反复轻微的损伤可致骨骼逐渐疲劳,最终导致骨折。疲劳性骨折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使骨骼本身强度减弱,易发生骨折。骨骼疾病
骨折愈合生物学过程血肿形成与机化骨折后,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随后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01骨痂形成与塑形随着血肿的机化,逐渐形成骨痂。骨痂经过不断的改建和塑形,逐渐恢复骨骼的正常形态和强度。02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年龄、营养状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03
02术前诊断方法PART
通过X光或CT影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的部位、类型以及移位的程度,这对于后续的手术方案制定至关重要。X光/CT影像判读要点观察骨折部位和类型影像检查可以评估骨骼的损伤程度,包括骨折线的长度、宽度以及碎裂程度等,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评估骨骼损伤程度X光或CT影像还可以排查骨折部位周围是否有其他损伤,如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等。排查其他损伤
神经血管损伤评估检查远端感觉和运动功能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骨折可能伴随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因此医生需要检查患者远端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以确定神经是否受损。医生需要观察患者肢体远端的血运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等,以判断血管是否受损。如有必要,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准确评估神经受损的程度和范围。
复合伤鉴别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复合伤往往涉及多个系统或多个部位的损伤,因此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全面了解伤情。仔细检查受伤部位借助医学影像检查医生需要对受伤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包括触诊、听诊等,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隐匿性损伤。在复合伤的鉴别诊断中,医学影像检查如X光、CT、MRI等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123
03手术适应症PART
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与外界相通,有较高感染风险。绝对手术指征(开放/移位)01移位骨折骨折端明显移位,手法复位无法恢复原有解剖结构,影响功能。02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需解剖复位,否则会影响关节功能。03不稳定性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等,易发生移位,需手术固定。04
相对手术适应症分析虽未与外界相通,但手法复位无法恢复原有解剖结构。闭合性骨折全身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需手术固定。多发性骨折骨折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需手术探查修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后畸形愈合,影响功能,需手术矫正。畸形愈合
骨折端稳定,无明显移位,可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骨折病人年龄大、身体状况差或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风险高,可考虑保守治疗。病人手术风险高虽为关节内骨折,但无明显移位,可保守治疗。无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010302保守治疗界限判断病人拒绝手术,可选择保守治疗,但需告知可能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病人拒绝手术04
04主流手术技术PART
内固定(钢板/髓内钉)01钢板内固定用于长骨骨折,通过手术在骨折两端植入钢板并用螺丝固定,确保骨折部位稳定。02髓内钉内固定适用于长骨干骨折,通过手术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内,固定骨折端,有助于恢复骨骼的力线和功能。
在严重创伤或骨折不稳定的情况下,外固定支架可作为一种临时固定方法,以保持骨折的稳定性。临时固定外固定支架应用场景开放性骨折对于开放性骨折或感染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可以避免内固定器材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固定骨折部位。复杂骨折对于多段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等复杂情况,外固定支架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关节置换特殊处理肩关节置换对于肩关节严重破坏或关节功能丧失的情况,可以进行肩关节置换手术,以恢复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的常用方法,通过切除病变的关节表面,植入人工关节,以恢复关节功能。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等严重疾病,通过植入人工关节,可以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123
05围手术期管理PART
血栓预防方案基本预防措施术后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或充气加压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循环。01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02机械预防使用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