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折保守治疗科普.pptx
文件大小:3.1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83千字
文档摘要

骨折保守治疗科普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治疗原理与适用范围

固定技术与器具选择

护理要点与并发症预防

康复训练阶段规划

常见误区与纠正方案

预防与日常管理

01

治疗原理与适用范围

PART

保守治疗定义与核心理念

01

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手段,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方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02

核心理念

保护患者自身生理功能,避免手术创伤,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适用骨折类型及判断标准

稳定性骨折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

关节内骨折但关节面保持平整

判断标准

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等,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成角畸形。

如腕关节内骨折,虽发生关节内,但关节面平整,无明显移位。

如股骨颈骨折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手术风险较高,可选择保守治疗。

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禁忌症与风险预警

包括开放性骨折、明显移位的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

禁忌症

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风险预警

02

固定技术与器具选择

PART

夹板固定操作规范

适应症

夹板选择

放置方式

注意事项

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宽度、长度、弧度及弹性合适的夹板。

将夹板置于肢体的外侧或前外侧,并用绷带或扎带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夹板固定后需定期检查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避免过紧或过松。

开放性骨折、关节脱位及骨折伴有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的情况。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石膏绷带,如普通石膏、高分子石膏等。

将石膏绷带浸泡在温水中,缠绕于患肢上,干燥后形成坚硬的外壳,起到固定作用。

石膏固定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出现石膏过紧或过松应及时处理。

石膏固定适应场景

适应症

石膏选择

固定方法

注意事项

支具使用与调整原则

适应症

使用方法

支具选择

调整与维护

骨折保守治疗及术后康复,矫形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支具,如矫形器、支撑器等。

按照医生或康复师的要求正确佩戴支具,保持患部的稳定。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支具的紧度和角度,定期清洁和保养支具,以保持其功能。

03

护理要点与并发症预防

PART

疼痛管理分级策略

药物镇痛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分级标准,给予相应级别的药物治疗。

多模式镇痛

疼痛评估与记录

结合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和心理镇痛(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等多种方法,提高镇痛效果。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信息,为治疗提供依据。

1

2

3

肿胀控制与冰敷技巧

利用冰块的冷却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冰敷原理

冰敷方法

抬高患肢

将冰块包裹在毛巾或纱布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冰敷20-30分钟,每日冰敷3-4次,直至肿胀消退。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压疮/血栓预防措施

定时翻身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导致压疮。

01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防止皮肤受损。

02

预防措施

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减压装置,降低局部压力;定期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03

04

康复训练阶段规划

PART

急性期制动要求

制动时间

制动目的

制动方式

注意事项

骨折后急性期需严格制动,时间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不等,具体时间根据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定。

采用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方式,确保骨折部位不移位。

减轻疼痛、防止畸形愈合、为后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制动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避免出现肢体缺血坏死。

训练时间

骨折后中期,通常在制动期结束后进行,具体时间根据骨折部位和恢复情况而定。

训练方式

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主动和被动活动,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训练目的

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

注意事项

训练时需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骨折部位再次受伤。

中期关节活动训练

后期负重渐进原则

负重时间

负重方式

负重原则

注意事项

骨折后期,当骨折部位基本愈合且稳定时,可逐渐开始负重训练。

初期采用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

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负重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

负重训练时需密切关注患肢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避免过度负重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损。

05

常见误区与纠正方案

PART

不痛即愈认知偏差

疼痛是骨折的显著症状,但并非骨折愈合的标志

骨折后,疼痛可能会逐渐减轻,但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