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脊柱结核护理规范与实施要点.pptx
文件大小:5.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3.1千字
文档摘要

脊柱结核护理规范与实施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03

治疗原则

04

护理措施

05

健康教育

06

康复与随访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脊柱结核病理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继发性疾病,原发病灶多在肺、胸膜或淋巴结等。

血液循环播散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脊柱,在椎体部位形成病灶,进而破坏椎体和椎间盘,导致脊柱畸形和稳定性丧失。

免疫反应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些免疫反应在脊柱结核的发病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变化

脊柱结核的病理变化包括骨质破坏、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等,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椎体塌陷、脊柱后凸畸形等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特征

脊柱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染源

脊柱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

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免疫力低下、HIV感染者等人群易感染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在结核病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之一。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发病率

早期

以骨质破坏和炎性浸润为主,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叩击痛和脊柱活动受限等症状,可伴有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

晚期

病变进入后期,骨质破坏严重,脊柱稳定性丧失,出现脊柱强直、固定畸形、截瘫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期

骨质破坏加重,出现脊柱畸形、脊柱后凸、棘突明显向后凸出且不能伸直等明显症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治愈标准

经过规范治疗,患者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稳定或愈合,且随访无复发。

临床分期标准

01

02

03

04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PART

疼痛

多数患者疼痛轻微,多发生在病变的棘突附近,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

神经功能障碍

当结核病变累及椎管内神经时,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麻木、截瘫等。

脊柱畸形

结核病变可导致脊柱骨质破坏和脊柱畸形,如后凸成角畸形等。

寒性脓肿与瘘管

寒性脓肿常出现在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穿破后可形成慢性窦道或瘘管。

典型症状与体征

影像学检查解读

X线检查

MRI检查

CT检查

核素扫描

X线平片是脊柱结核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脊柱畸形等病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和脓肿的形成,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能早期发现结核病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核素扫描可发现早期脊柱结核病灶,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判断。

实验室诊断指标

脊柱结核患者血常规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但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结核活动。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脊柱结核。

T-SPOT.TB检测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需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在寒性脓肿或瘘管中取脓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脊柱结核,但培养时间较长,需耐心等待。

血常规

结核菌素试验

T-SPOT.TB检测

脓液培养

03

治疗原则

PART

抗结核药物应用规范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确保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结核菌耐药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强化期和继续期用药。

药物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手术干预指征

脊柱结核病灶破坏严重

出现脊柱畸形、椎体破坏、椎管内脓肿等,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

神经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无效

结核病灶压迫或侵犯脊髓、神经,导致疼痛、感觉异常、肌力减弱等。

经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需要手术清除病灶。

1

2

3

对于轻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可通过支具或体操等非手术方式矫正;严重畸形则需手术治疗。

并发症处理策略

脊柱畸形矫正

脊柱结核破坏严重,需通过手术植骨、内固定等方式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

脊柱稳定性重建

对于已经发生截瘫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截瘫患者护理

04

护理措施

PART

急性期体位管理

卧床休息

翻身拍背

体位选择

床边护栏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脊柱活动,避免病变部位受力,缓解疼痛。

患者应平卧或侧卧,尽量使脊柱处于水平位置,以减轻脊柱的压力和弯曲。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

床边应设置护栏,防止患者翻身时坠床。

术后引流管护理

保持通畅

术后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和堵塞,以确保引流液顺畅排出。

01

定期更换

引流管和引流袋应定期更换,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