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护理诊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感染预防护理
0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04
深静脉血栓预防
05
心理支持干预
06
健康宣教体系
01
疼痛管理护理
01
疼痛管理护理
PART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
数字评分法(NRS)
语言描述量表(VDS)
通过一条直线,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线上标出相应位置,以评估疼痛程度。
用0-10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
根据患者描述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如轻微疼痛、重度疼痛等。
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措施
01
药物干预
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
02
非药物干预
如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电刺激等物理疗法,以及心理疗法、放松疗法等。
疼痛缓解效果跟踪
让患者记录疼痛程度、部位、持续时间等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评估疼痛缓解效果。
疼痛日记
通过量表等工具,定期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评估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减轻副作用。
副作用监测
02
感染预防护理
PART
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因素
手术时间长
创伤面积大
患者免疫力低下
术中污染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
手术切口越大,感染的风险越高。
患者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免疫系统疾病等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风险。
手术过程中的污染,如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等,都可能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无菌操作规范执行
严格洗手和消毒
进行手术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消毒,避免细菌带入切口。
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手术团队成员必须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确保手术过程中不受污染。
无菌器械和敷料的使用
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区域的消毒
手术区域必须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和次数需符合规定。
体温监测
术后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切口观察
术后定期观察切口情况,包括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
血液指标监测
定期检测血液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及时发现感染情况。
微生物检测
对疑似感染部位进行微生物检测,确定感染病原体,指导治疗。
感染指标监测流程
0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PART
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案
主动性运动
患者自行进行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灵活性。
被动性运动
在医护人员或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关节活动,适用于关节僵硬或肌力不足的患者。
关节松动训练
通过轻微的活动,使关节在关节囊内松动,减轻关节僵硬和疼痛。
阻力训练
在关节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阻力,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
肌力恢复分级指导
肌力评估
根据肌力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的肌力水平,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01
助力运动
在患者主动运动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助力,帮助患者完成运动动作。
02
主动运动
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逐渐提高肌力水平。
03
抗阻运动
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阻力,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04
辅助器具使用规范
辅助器具选择
辅助器具适配
辅助器具使用指导
辅助器具维护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和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轮椅等。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确保安全、舒适和有效。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使用情况,适时调整辅助器具的适配性,以提高使用效果。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如何维护和保养辅助器具,延长使用寿命和保证使用安全。
04
深静脉血栓预防
PART
血栓风险评估标准
年龄
手术时间
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大于40岁的人群。
手术时间越长,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
如创伤、手术、妊娠、产后、长期卧床等情况均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患者血液回流不畅,易形成血栓。
机械预防措施实施
穿医用弹力袜,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弹力袜
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
抗凝药物使用监测
抗凝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01
药物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凝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
02
药物副作用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
03
05
心理支持干预
PART
患者焦虑/抑郁筛查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根据评估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药物治疗等。
03
针对评估结果,分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如手术恐惧、疼痛、担心预后等。
02
焦虑、抑郁的原因分析
焦虑、抑郁的评估
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如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