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科手术患者护理规范.pptx
文件大小:3.3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63千字
文档摘要

骨科手术患者护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术中配合要点

03

术后监护流程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05

康复训练指导

06

护理质量管理

01

术前准备管理

01

术前准备管理

PART

全身评估与专科检查

全身评估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包括生命体征、营养状况、重要脏器功能等,确定手术耐受性。

01

专科检查

对手术部位进行详细的专科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手术适应症。

02

既往病史评估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特别是与手术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做好相应准备。

03

术前宣教核心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过程、风险及术后康复等,消除恐惧心理。

术前教育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如术前禁食、备皮、清洁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前准备指导

遵医嘱给予患者术前用药,如抗生素、镇痛药等,减轻患者术前不适。

术前用药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皮肤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区域皮肤,避免划伤、压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03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确保手术野无菌。

02

皮肤消毒

皮肤清洁

术前对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去除污垢、毛发等,减少感染风险。

01

02

术中配合要点

PART

特殊体位摆放标准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截石位

适用于脊柱手术,应注意固定肩、腰、腿部,保持身体平直。

适用于髋关节、膝关节手术,需固定上半身,保持侧卧稳定。

适用于臀部、背部手术,需将胸部、腹部垫高,保持呼吸通畅。

适用于下肢手术,需将患肢抬高,保持膝关节弯曲。

无菌器械传递规范

器械传递方法

使用无菌器械传递时,应保持手臂干燥、清洁,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

01

器械传递顺序

按照手术步骤依次传递,避免器械堆积,保持手术台面整洁。

02

无菌器械保存

传递过程中,注意无菌器械的保存,避免污染和损坏。

03

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呼吸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血压,避免术中低血压或高血压。

血压监测

01

02

03

04

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心率监测

监测患者体温,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体温或高体温。

体温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节点

03

术后监护流程

PART

疼痛分级管理策略

采用口服止痛药、局部贴敷等缓解方法。

轻度疼痛

在轻度疼痛基础上,考虑使用弱阿片类药物或联合用药。

中度疼痛

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有效手段,尽快缓解疼痛。

重度疼痛

切口引流观察指标

引流管的通畅性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或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03

注意有无红肿、水肿、皮温升高等感染征象。

02

切口周围皮肤状况

切口渗液情况

观察切口渗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01

功能位维持要求

关节功能位

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避免关节僵硬和畸形。

01

肌肉张力

保持肌肉张力,预防肌肉萎缩和肌腱粘连。

02

患肢抬高

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早期活动

药物预防

机械性预防

定期评估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淤滞。

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等,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使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设备,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定期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及时调整预防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呼吸道护理

肺部感染控制手段

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口腔卫生

对感染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隔离措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定时翻身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

01

减压装置

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设备,分散身体压力。

02

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等刺激。

03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增强皮肤抵抗力。

04

压力性损伤防护体系

05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早期关节活动原则

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关节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关节僵硬。

早期活动

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确定关节活动的范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损伤。

活动范围

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

活动方式

负重训练进度控制

负重时机

根据手术类型和骨骼愈合情况,确定负重时机,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骨折移位。

01

负重重量

初始负重应轻,逐渐增加重量,避免过度负重导致关节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

02

负重方式

根据手术部位和康复需求,选择合适的负重方式,如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等。

03

物理治疗介入时机

在术后伤口基本愈合后,尽早介入物理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加速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