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病例出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护理操作规范
03
康复训练指导
04
并发症预防管理
05
出科前核查流程
06
出院后随访机制
01
病例评估标准
01
病例评估标准
PART
患者基础信息确认
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身体状况
实时掌握患者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3
了解患者过往医疗情况,为护理提供重要参考。
02
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医疗记录
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为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01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评估骨折部位、类型、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X光片检查
进一步了解骨折细节,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
CT检查
观察骨折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为康复计划制定提供参考。
MRI检查
通过肌肉收缩等测试,评估患者肌力恢复情况。
肌力评估
观察患者行走姿势、步态等,判断行走能力恢复情况。
行走能力评估
01
02
03
04
测量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判断功能恢复情况。
关节活动度评估
评估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肢体功能恢复评估
02
护理操作规范
PART
术后伤口护理要求
伤口清洁与干燥
伤口观察
伤口保护
伤口引流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定期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出血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避免伤口受到牵拉、摩擦等刺激,防止伤口裂开或感染。
保持伤口引流的通畅,避免积血、积液引起感染。
疼痛管理分级策略
疼痛评估
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
疼痛记录
根据疼痛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
采用按摩、冷敷、热敷、针灸等非药物镇痛方法,缓解患者疼痛。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成瘾性。
记录疼痛情况、镇痛效果及副作用,为后续疼痛管理提供依据。
外固定装置稳定性
确保外固定装置牢固稳定,避免松动或移位。
皮肤护理
保持外固定装置与皮肤接触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和感染。
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装置更换
根据外固定装置的使用情况和患者的康复情况,适时更换或拆除装置。
外固定装置维护要点
03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早期活动适应症
确保内固定稳定,伤口愈合,疼痛可控。
手术后稳定
X线显示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
骨折愈合
关节长期制动导致的僵硬或活动受限。
关节僵硬
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软组织修复
肌力训练阶段划分
初期阶段
以静力性收缩为主,促进肌肉恢复。
01
中期阶段
逐渐增加肌肉抗阻训练,提高肌肉力量。
02
后期阶段
加强肌肉协调性和耐力训练,恢复肌肉功能。
03
被动活动
通过他人协助或器械辅助,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01
主动活动
患者自主进行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
02
关节松动训练
采用关节松动技术,促进关节内粘连松动。
03
功能性活动
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
04
关节活动度提升方案
04
并发症预防管理
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
药物预防
机械性预防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深静脉血栓。
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机械性措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
压疮风险评估标准
使用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等工具,对患者进行评估。
评估工具
根据患者病情和移动能力,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压疮风险。
评估频率
针对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如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床垫等。
预防措施
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等感染迹象。
体温监测
术后感染监控指标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伤口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手术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严格无菌操作
05
出科前核查流程
PART
体温
正常,无发热。
呼吸
平稳,无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心率
正常,无心动过速或过缓。
血压
稳定,无高血压或低血压。
01
02
03
04
意识状态
清醒,无昏迷或意识模糊。
05
生命体征稳定标准
医嘱执行完整性确认
药物治疗
已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抗感染药等,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反应。
01
伤口护理
已执行伤口清洁、换药等医嘱,记录伤口情况,无红肿、渗液等异常。
02
检查与评估
已完成各项检查,如X光、CT等,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03
康复锻炼
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04
家属宣教内容清单
病情观察
饮食指导
康复锻炼
复诊安排
教会家属如何观察患者病情,如疼痛、肿胀、渗液等,并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