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是()
A.保护实验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
B.确保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
C.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旨在全面保护人员和环境。保护实验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是直接针对操作主体的防护;确保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因为实验室是一个公共工作空间,其他人员也可能因各种间接因素暴露于潜在危险中;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防止有害生物因子扩散到实验室外部,引发更大范围的危害。所以以上选项都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
2.生物安全柜内少量洒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属于()
A.一级事故
B.二级事故
C.三级事故
D.四级事故
答案:A
解析:根据生物安全事故分级标准,一级事故通常指情节较轻、影响范围较小的事故。生物安全柜内少量洒溢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符合一级事故的特征。二级事故一般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稍大;三级和四级事故则更为严重,可能涉及大面积污染、人员严重感染等情况。
3.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A.碘伏
B.酒精
C.过氧化氢
D.甲醛
答案:D
解析:碘伏、酒精和过氧化氢都是常见的皮肤消毒剂。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刺激性小;酒精能使细菌蛋白质变性,起到消毒作用;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可杀灭多种微生物。而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4.实验室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
A.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
B.事故性感染
C.人为破坏
D.针头刺伤感染
答案:A
解析: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如搅拌、离心、接种等,很容易产生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这些气溶胶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实验人员吸入后就可能导致感染,是实验室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事故性感染和针头刺伤感染虽然也时有发生,但相对气溶胶感染的发生频率要低。人为破坏不属于正常的实验室感染类型。
5.关于实验室个人防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
B.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
C.长发应束在脑后
D.不得在实验室内饮食
答案:B
解析:进入实验室穿工作服是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污染物沾染到日常衣物上,同时也便于识别和管理。长发束在脑后可以避免头发接触实验物品或被卷入仪器设备中,减少安全隐患。不得在实验室内饮食是为了防止误食实验试剂或被污染的物品,引发健康问题。而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手套可能会有破损或污染,洗手是去除手部细菌和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即使戴了手套,在操作前后仍需要洗手。
6.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玻璃器皿,应先()
A.立即清洗
B.浸泡在2%的戊二醛中4小时以上
C.直接高压灭菌
D.先浸泡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再清洗
答案:D
解析: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玻璃器皿不能立即清洗,因为清洗过程可能会使病原微生物扩散。戊二醛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但浸泡时间过长且成本较高。直接高压灭菌可能会导致一些污染物干结在玻璃器皿上,增加后续清洗难度。先浸泡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可以杀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然后再进行清洗,这样既安全又便于操作。
7.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设备不包括()
A.生物安全柜
B.高压灭菌器
C.洗眼器
D.显微镜
答案:D
解析:生物安全柜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操作环境,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等有害物质扩散到周围环境。高压灭菌器用于对实验器材、废弃物等进行灭菌处理,确保其无病原微生物。洗眼器在实验人员眼睛受到化学物质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可及时进行冲洗,保护眼睛。而显微镜是用于观察样本的仪器,不属于生物安全防护的安全设备。
8.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A.实验室工作人员被实验动物咬伤
B.实验室内发生火灾
C.实验试剂洒出,但未造成污染
D.实验室培养的细胞被支原体污染
答案:C
解析:实验室工作人员被实验动物咬伤可能会导致感染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属于生物安全事故。实验室内发生火灾可能会破坏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设施,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也是生物安全事故的一种。实验室培养的细胞被支原体污染会影响实验结果,并且支原体可能会传播到其他培养物中,属于生物安全问题。而实验试剂洒出但未造成污染,没有涉及到生物因子的扩散或对人员、环境的生物危害,不属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9.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是()
A.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
B.离心机
C.天平
D.酸度计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