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管控流程图解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预检分诊管理
02
筛查诊断流程
03
隔离管控措施
04
转诊处置规范
05
环境消毒管理
06
应急预案执行
01
预检分诊管理
测量体温
使用体温测量设备对所有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进行体温测量。
询问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
初步判断
根据测量结果和询问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指引就医
根据判断结果,指引患者到相应的诊区或隔离区域就诊。
分诊台初筛流程
记录患者的病史、旅居史、接触史等,以便后续追踪和分析。
病史记录
记录患者每次测量的体温结果,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体温记录
01
02
03
04
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准确记录
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避免信息泄露。
保密措施
患者信息登记规范
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低风险
体温正常且无其他症状的患者,判定为低风险。
中风险
体温略高或有一定症状,但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判定为中风险。
高风险
体温明显升高且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判定为高风险。
紧急风险
出现严重症状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相关部门。
02
筛查诊断流程
体温复测与症状问询
体温复测
利用体温枪、体温计等设备对发热患者进行多次体温测量,确保准确性。
症状问询
流行病学史调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时间、发热程度、伴随症状等,以判断患者可能的病因。
询问患者是否有与疫情相关地区或人员的接触史,以排除传染病可能性。
1
2
3
采样
将采集的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注意样本的保存和运输安全。
送检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等病原体。
采集患者咽拭子、鼻拭子等样本,确保采样过程规范、准确。
核酸检测执行步骤
辅助检查项目清单
血常规
检查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03
02
01
尿常规
检测患者尿液中的成分,以发现潜在的肾脏、泌尿系统等疾病。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等病变。
03
隔离管控措施
隔离区内应严格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有明显标识和隔离设施。
临时隔离区划分标准
严格划分区域
隔离区应设有通风换气设施,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通风换气
隔离区内环境及物品应定时进行消毒,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消毒措施
必须穿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装备。
防护装备穿戴要求
医护人员
病人应佩戴医用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
进入隔离区的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
其他人员
人员活动限制规范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应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随意进入其他区域。
病人
病人应留在隔离区域内,不得外出,避免交叉感染。
物资运输
隔离区内的物资应由专门人员负责运输,避免交叉感染。
04
转诊处置规范
疑似病例上报路径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
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符合疑似病例定义的发热患者,需立即进行隔离并报告。
报告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审核并上报
医疗机构需将疑似病例信息报告至当地疾控中心,包括患者个人信息、症状、体征、接触史等。
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上报的疑似病例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后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1
2
3
定点医院对接流程
定点医院接到疾控中心转来的疑似病例信息后,需做好接收准备。
定点医院接收疑似病例
定点医院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定点医院将确诊结果上报至当地疾控中心,并按要求做好患者管理和后续治疗工作。
隔离治疗
定点医院需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检测,以确诊是否为目标传染病。
采样检测
01
02
04
03
确诊后上报
转运车辆消杀要求
转运前消杀
转运疑似病例的车辆在每次转运前需进行全面消杀,确保车内环境安全。
转运后消杀
转运结束后,需对车辆再次进行全面消杀,防止交叉感染。
消杀药品选择
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消杀药品,确保消杀效果。
消杀人员培训
转运车辆的消杀工作需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05
环境消毒管理
空气净化系统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通风换气
空气净化消毒
采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对室内空气进行定时消毒。
使用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洁净度符合规定标准。
空气净化频次标准
物体表面消毒方法
地面消毒
使用含氯或含溴的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每天至少两次。
03
02
01
物体表面擦拭
使用消毒剂对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污染物处理
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物品和表面,应先采用消毒湿巾或消毒剂进行擦拭,再彻底清洁。
废物分类
将医疗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