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应用及管理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应用场景
04.
日常维护管理
05.
并发症应对策略
01.
呼吸机基础认知
03.
设备操作流程
06.
人员培训体系
呼吸机基础认知
01
定义
分类
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消耗,节约心脏储备的装置。
按照不同标准,呼吸机可分为多种类型。按使用场所分为医用呼吸机和家用呼吸机;按功能分为单水平呼吸机、双水平呼吸机和多功能呼吸机;按通气模式分为定压型、定容型和智能型等。
设备定义与分类标准
核心工作原理解析
吸气相原理
通过正压通气将气体送入肺部,使肺泡扩张,完成吸气动作。
02
04
03
01
气体交换原理
利用弥散原理,通过呼吸膜实现肺泡内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气相原理
呼气时呼吸机降低压力,肺泡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回缩,将气体排出体外。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原理
在呼气末,通过呼吸机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防止肺泡塌陷,提高氧合效果。
适应症与禁忌症范围
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衰竭、呼吸困难、手术麻醉后的呼吸支持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引起的通气障碍。
适应症
气胸、肺大泡、严重肺水肿等需要严格限制通气量的疾病,以及低血压、休克等不宜使用呼吸机的情况。同时,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也需要谨慎使用呼吸机。
禁忌症
临床应用场景
02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设置合适的呼吸机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呼吸道感染。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根据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
根据患者病情好转情况,逐渐降低呼吸机参数,直至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及时脱机并拔管。
重症监护室应用规范
呼吸机参数设置
呼吸道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
脱机与拔管
急诊抢救操作流程
急诊抢救操作流程
紧急气道开放
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
呼吸机连接与调试
抢救现场秩序维护
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或窒息患者,应迅速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方式开放气道。
迅速连接呼吸机,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参数,并进行调试,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通气支持。
保持抢救现场秩序,确保医护人员操作顺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术后呼吸支持方案
呼吸机参数调整
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和麻醉方式,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通气量充足。
02
04
03
01
呼吸道护理
加强呼吸道湿化,及时吸痰,预防呼吸道感染。
疼痛管理
对于术后疼痛患者,应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脱机训练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逐渐进行脱机训练,提高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最终实现顺利脱机。
设备操作流程
03
开机前准备清单
检查设备
检查呼吸机各部件是否完好,包括主机、呼吸管路、湿化器、过滤器等。
清洁消毒
按照消毒规范,对呼吸机表面和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准备耗材
准备并检查呼吸机所需的耗材,如氧气管、湿化液、吸水管等。
检查电源和气源
确保呼吸机连接的电源和气源稳定且符合要求。
参数设置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潮气量,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通气。
潮气量
呼吸频率
吸呼比
氧浓度
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和病情需要,设置合适的呼吸频率。
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和通气需求,设置合适的吸呼比。
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病情需要,调节氧浓度。
实时监测关键指标
生命体征
血气分析
呼吸参数
报警设置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气道压力等呼吸参数,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指导呼吸机参数的调整。
设置合适的报警界限,确保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并处理。
日常维护管理
04
使用医用消毒湿巾或酒精棉球对呼吸机表面进行擦拭,避免液体进入机器内部。
拆下管路,使用专用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进行浸泡、清洗和漂洗,确保管路内壁及各个部件的消毒效果。
定期取出滤网,使用清水或专用洗涤剂清洗,确保滤网清洁、通畅。
将呼吸机各部分放置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残留水分影响机器性能。
消毒清洁标准流程
呼吸机外部消毒
呼吸机管路消毒
滤网清洁
消毒后干燥
故障预警排查方法
实时监测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包括潮气量、气道压力、呼吸频率等参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常规监测
定期对呼吸机的各项功能进行排查,如压力释放阀、氧气混合器等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呼吸机处于良好状态。
按照厂家推荐的维护周期,对呼吸机进行预防性维护,如更换易损件、清洗传感器等,降低故障率。
定期检查
当呼吸机发出报警时,应立即检查报警原因,并根据报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