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兽医学教案.docx
文件大小:313.76 KB
总页数:29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12.62万字
文档摘要

中兽医学授课教案

第一部分

中兽医学基础理论(讲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

第一讲2学时内容:绪论

1中兽医学的概念

*2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4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及方法

1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即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

中兽医学内容,是以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为特点的理论、方药、针灸及病证防治技术。

2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1、起源

·原始社会(公元前22世纪)·仰韶遗址(河南)砭石

·2、发展

·3、中兽医学向国外传播

·公元595年高丽僧人惠慈到日向圣德太子侍臣橘猪粥授疗马法,公元581年(隋代)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2次来中国学习兽医,唐(804年)平仲国随遣唐使来中国,回国后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仲国流”所著“《仲国百问答》、《仲国秘传集》和《假名安骥集》,源于唐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

·于船1987年往日本讲学,编著《中国兽医与针灸学》被麻布大学竹中良二和高桥贡教授翻译成日语由东京文永堂出版

·1987年筷崎龙雄与清水英助合著《中国的兽医和家畜针灸》出版·日本畜产大学龟谷勉教授《兽医针刺麻醉与针灸治疗》

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①家畜本身的整体性:五脏六腑为中心,互相制约,不可孤立。

·②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与四季气候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2、辩证论治

·“辩证”是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识别疾病的证候),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制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的概念与“症状”和“证候群”有所不同。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及方法

·目的:掌握“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

·任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走中西兽医相结合的道路,加快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方法:

·①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针灸逐步融会贯通,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规律。

·③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病证防治技能。

第二讲内容:第一篇

2学时

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明暗、大小、前后、动静等为准则。“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1、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机体部位上为阳,下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经属阴,络属阳;血为阴,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2、在生理方面气乃绝

3、在病理方面盛则热,阴盛则寒。

4、在药物方面补之

5、在病证防治方面阳,迟、小沉、细、涩为阴。阴阳学说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学说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阴阳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脉象的阴阳之分,数、洪、浮、大、滑为

·神经---体液学说、应激学说、第二信息学说、闸门控制学说等·分子生物学推论

·具有广泛调节功能的化合物---环核苷酸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两者保持一定比例,cGMP在活体的含量为cAMP的1/15~1/10,对生物细胞起双向调节作用,是一对拮抗物,浓度相关,变化相反,对细胞的调节也相反。

二、国内研究

补气药对阴虚或阳虚患者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概念

·为了说明畜休内部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事物各自性质及特点分属归类。·五行归类表

五行归类表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脏相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相颉顽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及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不胜”。五脏相克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五行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