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专项招聘博(硕)士研究生(8人)笔试备考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张三是某单位领导,在日常工作中,他既会给下属提供指导性行为,也会提供支持性行为。每次开展新工作时,他不仅向下属布置任务,还会与下属共同商讨工作的开展,较为注重双向沟通。据此可判断张三的领导方式是()。
A.命令型
B.说服型
C.专制型
D.放任型
【答案】:B
【解析】该题目描述的领导方式是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且开展新工作时除布置任务还与下属共同商讨、重视双向沟通。在领导方式中,一种领导会明确规定工作任务和目标,仅注重指导,不强调双向沟通,这显然不符合本题领导的做法;而有一种领导方式,不仅会对下属进行工作指导,还会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下属积极交流沟通,鼓励下属参与决策。本题中张三既提供指导又提供支持,还重视双向沟通,符合这种领导方式的特点。此外,有一类领导独断专行,自己决定一切,下属只能服从,这与张三和下属共同商讨工作不符;还有一类领导对工作和下属放任不管,让下属自行安排工作,这也不符合张三的情况。所以张三的领导方式是既指导又注重情感支持且双向沟通的方式。
2、开展各类管理工作的先行条件和基础是:
A.协调
B.沟通
C.控制
D.领导
【答案】:B
【解析】沟通是进行各种管理的先行条件和基础。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协调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一种目标和状态,它需要通过沟通等手段来达成;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职能;领导是引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所以在各项中,沟通是开展各种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我们通常讲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下列对“底线”的哲学理解,正确的是()。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量变的最终点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底线”哲学含义的理解。“底线”意味着事物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反映了质量互变规律中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这个引起质变的界限就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当事物的变化突破这一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底线”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界限,一旦突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转变。量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存在所谓“最终点”的固定概念,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所以“底线”并非事物量变的最终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底线”强调的是事物变化的界限,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并无直接关联。综上,“底线”的哲学理解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4、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机制的是()。
A.信息机制
B.风险机制
C.竞争机制
D.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答案】:D
【解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着市场经济活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流向。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又会反过来影响供求。竞争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它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产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风险机制则是指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它促使企业谨慎决策,合理配置资源,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外部调节机制,并非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所以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机制的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5、下列经济观点中错误的是()。
A.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危机
B.贸易逆差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比出口额大
C.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D.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加税的同时增加政府支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经济观点的理解。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常是由复苏、繁荣、衰退、危机这几个阶段构成的,这是经济周期的基本常识,该观点正确。贸易逆差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超过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即进口额比出口额大,此表述符合贸易逆差的定义,该观点正确。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