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标准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333.4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4.98千字
文档摘要

PAGE6

团体标准《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团体标准项目《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是根据协会《关于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立项的通知》(粤气协会〔2023〕2号)文的要求进行编制的。下达任务名称为《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二)协作单位:本标准由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协会(T/GAMDPM)提出并归口,由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华信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路路通有限公司、富邦工程有限公司、香港东宏电子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对技术规范进行研讨,负责《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的起草编制工作。

(三)单位分工:(1)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标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编写;(2)广东路路通有限公司:负责标准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的编写;(3)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负责直击雷防护研究中接地装置方面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与相关试验、数据分析以及部分标准条款的起草工作;(4)香港东宏电子贸易有限公司:负责直击雷防护研究中引下线、接闪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5)富邦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研究,包括研究等电位连接、屏蔽、电涌保护器(SPD)等内容;(6)广东华信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基于雷电监测设备的临近预警研究。主要负责确定预警指标、等级、防御指引以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工作;(7)广东省气候中心:主要负责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研究,制定检测方法、流程和技术要求;(8)其他单位:负责防雷安全标志等其他标准内容。同时参与标准整体框架的构建和部分条款的编写,确保标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立项的必要性

(一)粤港澳大湾区桥岛隧行业发展现状与痛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桥岛隧作为跨越江河、海峡及解决城市交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桥岛隧大多位于沿江或海面等空旷地域,主塔高、跨度大,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极易遭受雷击破坏。例如,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等项目,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雷击概率和强度明显大于周边区域。公路交通尤其是桥岛隧线路一旦遭受雷击,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通信中断、交通瘫痪等问题,严重影响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给司乘人员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目前,针对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在国内尚不完善,许多技术问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导防雷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

(二)标准拟解决的问题

本标准旨在填补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的空白,为粤港澳大湾区桥岛隧建(构)筑物提供系统、科学的防雷技术指导。通过明确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检测及监测预警等要求,提高桥岛隧防雷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保障桥岛隧交通的安全畅通。标准实施后,将有助于规范防雷技术措施,降低雷电对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的损害风险,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

三、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

(一)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严格遵循《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相关要求,确保标准的制定程序合法合规,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

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防雷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的特点,采用先进的防雷技术和理念,确保标准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标准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桥岛隧防雷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标准的编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桥岛隧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保各项技术要求明确、具体,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执行。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特点和工程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雷方案,提高标准的应用价值。

(二)主要内容

章节

标题

主要技术内容

1

范围

明确本文件的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术语的定义

4

一般规定

给出原则性要求

5

直击雷防护

对直击雷防护相关设施的设置、材料等提出技术要求

6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规定金属构件等电位连接要求,明确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对SPD选择、安装等提出要求

7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规范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过程

8

基于雷电检测设备的临近预警

规定雷电临近预警流程、等级划分、防御指引及安装维护要求

9

防雷安全标志

规定防雷安全标志的方式、作用、设置要求及应设置的区域和对象。

(三)确定依据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粤港澳三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先进的防雷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84号)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