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_2025学年重庆高一语文第二学期6月期末试卷.pdf
文件大小:432.57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1.72万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

历来“红学家”迷误起源。

第一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

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

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

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

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

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

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

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

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

们几时考究过书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

的态度。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

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

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

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

用我们费话。《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宝

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

作的。原书上说:“更于书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

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警

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

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1/15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

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在

小说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一

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若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

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

成为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

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

景,只能成为创作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

而来的。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在一部小说,把现实人生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

现的人生某一部分,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作者须凭观

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

人生实验的目的。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

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

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