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认识戏剧的结构,主要从多幕剧入手。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戏剧情节(行动),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在
西方以“幕”表示,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以“折”“出”表示,中国现代话剧也从西方引进了分幕法。不管“幕”
有多少(一般有三幕剧、四幕剧、五幕剧不等),也不管“折”“出”有多少(元杂剧一般四至五折,明传奇
则十几出、几十出不等),这一完整统一的戏剧行动总是分成几个互有联系、前后呼应的段落。分起始、
中段、结尾,这就是三段法。有些三幕剧,第一幕交代矛盾关系,介绍人物出场,提出冲突的核心问题,
这就是“起始”。第二幕沿着第一幕提出的问题线索,继续把矛盾推向激化,人物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本
领(行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格,表明自己在冲突中的位置,至第三幕,戏剧冲突达到高潮,这就是“中
段”。接着,在第三幕后部,一切“问题”大白于天下,各种人物均得到应有的结局,这就是“结尾”。易卜
生的三幕剧《玩偶之家》的结构就是这样的。
所谓四段法,就是将剧情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段落,这正与中国古代写作诗文的“起、承、
转、合”相吻合。它与三段法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只是把三段法的“中段”分成了“发展”与“高潮”而已。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戏剧情节的发展时,使用了“起始”“中段”“结尾”的概念,他同时指出,复杂的情节包
括两个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他解释说: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
方向”;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
自己的亲人或仇敌”。亚里士多德没有使用“高潮”一词,但当他说“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这句话
时,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了戏剧结构之“高潮”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俄狄浦斯王》,主人公的真实身
1/311/31
份被发现之时,其命运遂发生巨大突转,人的情感几乎要爆炸,这也就是高潮的到来。由亚里士多德的
“突转”与“发现”的概念,后来形成了“高潮”的说法。我们讲四段法,是为了分析剧本情节构成的特点,
决不是为了机械地照此去分割剧本。有许多剧本是四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幕都对应四段法中的一段。
五段法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提出来的。他将戏剧情节的构成分为开端(又译介绍、导
入)、上升、高潮(又译顶点)、下落或反复(包括反动作的开始和最后的悬念)、结局五个部分,就是著
名的“金字塔公式”。
总之,剧本结构既有一定之规,又无万灵之法,它是多变而又多样的,一切都以生活逻辑与剧作家独特
的艺术追求为准。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中西戏剧结构可以追溯到其各自的审美概念。中国传统戏剧与中国传统小说类似,遵循故事的叙述模
式,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同时展出。按传统中国的审美标准,故事需要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发展
有高潮,情节和人物需要吻合。整场戏剧被分为若干个点,这些点被一条叙述线连接。例如,《春草闯堂》
的主要冲突在于春草为救薛玫庭,擅自闯入公堂阻刑并冒认姑爷。按照西方戏剧的板块结构,这应作
为戏剧的开头来引起悬疑。但中国舞台需要凡事有交代。戏剧从春草伴随相府千金李伴月华山进香开
头,最终促成了伴月与薛公子的美满姻缘。全剧尽管充满了巧合和偶然性,然而始终按照时间顺序有
头有尾,完整落幕。除此单线,最有代表性的《牡丹亭》可以让我们看到复线结构赋予戏剧的丰富内涵。
这两种线性结构追求的是情节完整不打断观众对舞台唯美表演的欣赏,线性情节按审美特性在舞台上
有序铺开。
西方传统戏剧将舞台时间分为若干个板块,各种冲突在板块中发生,板块中又交织着网状情节,相互
关联。时间和空间无需相互有所交代,但需融入到相应的场景之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首开
倒叙结构模式。故事时间跨度30多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