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_2025学年福建厦门高二语文第二学期7月期末考试[有答案].pdf
文件大小:434.1 K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3.42万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含答案)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

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学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

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观念。比如,古人一

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

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

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说更符合观

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

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

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

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科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的问。当某个科学理论被推翻的消息赫然成为各大报纸头条,在大众眼中变成

科学界的又一次“滑铁卢”时,我那些非科学家出身的朋友偶尔会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前不久,科

家发现宇宙其实正在加速膨胀,现有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过于简单,需要修改。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朋友

曾替我惋惜:“那么漂亮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你一定很伤心吧?”完全不会!当有新的据涌现,暗示我

1/31

们可能需要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时,优秀的科学家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伤心呢?正是那些源

源不断的新想法,构成了科学的命脉。如果所有理论都完美无缺,并且准确无误地阐释了这个世界,那

么科学家早就没事可干,可以退休了。

你可能会想,科学家怎么还没失业呢?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经了如指掌,还有什么需要他们探索的吗?

历史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能自满。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有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

韦电磁这两大支柱,我们已经吃透了物理世界的所有基本规律,没有什么需要后人去发现的。1894年,

以测量光速闻名的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说:

现在就说“未来物理学不会再有比过去更惊人的奇迹”显然言之过早,但是事实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前辈

已经建立起牢固的理论大厦,大多数基本原则都已成形,留给后人去做的就是将这些理论严格套用到

他们所看到的所有物理现象上。

上述言论刚发表不久,科学家就发现了X射线,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也相继诞生。这些

伟大的科学奇迹,绝对比过去的经典理论更令举世震惊。幸好迈克耳孙在第一句话里给自己留了点余

地,否则老脸都要挂不住了。经过这次“打脸”,科学家们学会了永远不要说:留给后辈去做的,只有一些

零碎的修补工作。

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得越多,有待发现的就越多呢?让我打个比方,假设你面前有一张很大的白纸,

纸上有一个小圆圈,这个圆圈代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全部认知,我们知道的一切都在圆内,我们不知道

的一切都在圆外,我们知道得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周长也变得更长,这意味着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

扩大。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家依然任重道远。他们需要建立更多假说(或猜想),持续进行实验或

观测,排除不正确的猜想。

每当出现激动人心的宇宙观测数据,证实爱因斯坦的猜测是对的,相对论者会不会很兴奋?或多或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