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题
(含答案)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位”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
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位”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
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
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
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位表现为“心口”位,人物的相互感知位表现为“心心位”。
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
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位。
孙绍振对“位”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
的‘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位’。在表层上好容易
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
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
一个层次的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
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位
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
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
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
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传统社会中无往而不在的礼法制度,那
种主奴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也在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体现。虽然不少学者把《红楼梦》
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谱系中,但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貌合神离,理解起
1/29
来还是比较复杂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突出了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贾母
据以反驳的,是她对一个大家族的环境及受环境制约的才子佳人的认识,认为双方既不可能、也没机会
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马上想到终身大事。贾母看到了这种故事的虚假、污秽,以及对礼教规矩
的破坏,并严正声明这样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让自家小孩子听,其实正表现出作
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发生了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长辈为何就不知道了?
难道这是以老祖宗为代表的长辈们的“灯下黑”吗?是老祖宗一时犯糊涂吗?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是通
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据周绍良先生的实际推算,全书
展开的大半部分中,贾宝玉应该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林黛玉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也正由于人物年龄小,
所以尽管在小说中,已经写到了他们为了真挚的爱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争吵
只是儿戏。就像凤姐说的:“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
了。”在这里,凤姐是完全把他们作为孩子来看待的,把他们的行为视为孩子之间的顽皮和喜怒无常,根
本没朝恋爱这方面去想,其他家长也没朝这方面去想。
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位的笔法,所以,当他还在七八岁时,也就是《红
楼梦》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中,与一位鲜艳妩媚如宝钗、风流袅
娜如黛玉的兼美结为人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