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答案)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4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
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也即如何
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②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乡土中国书写依然是新鲜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文字下乡”
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
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字不仅早已下乡,城乡差距正在努力缩小,乡土
中国正阔步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
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③如何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我们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
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实施
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
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如何
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分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述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
向,探析解决不平衡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④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肌体上的一个痼疾,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世界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深陷
其中,发达国家也难以规避。如何摆脱贫困?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
答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扶贫工作的伟大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
路,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
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
1/19
⑤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始终在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目标,力所能及地将发展资源
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人民群众既扶贫又扶志,
实行“志智双扶”,从根本上医治贫困顽疾。“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文心雕龙·神思》)脱贫致富
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显然,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
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
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
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⑥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
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一些
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
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田野调查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村庄或者
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
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
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⑦“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新时代乡土中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