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_2025学年辽宁高一语文第二学期6月期末试卷[有答案].pdf
文件大小:402.1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1.79万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

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

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

别多。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

无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

患,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杭

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

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

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

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前的

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

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

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

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

与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

陟县之名,与这场大进军有关。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另有

一种说法认为“陟”有登高之意,认为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

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

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牧野”指的是

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人们但凡见到此地名,联想到的却是这场决定商亡周兴的命运之战,

以及发生决战的那一片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灭商后,周武王罢兵西归,我们也跟随武王回师的路线,将目光再转回洛阳地区。与孟津区毗邻、位于洛

阳盆地东隅的偃师区,其名同样源于这场战役。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武王伐

1/16

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

西周时,统治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至今,在中原大地上仍

然可以找到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省会郑州与其下辖的新郑市的来历,就都与春秋时

期的郑国有关。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就以地名称其

国。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眼见“王室将卑,戎狄必

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公元前779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颖(济水、

洛水、黄河、颖水)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

西周王朝还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诸多同姓封国,“来头最大”的大概是

蔡国了。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可惜进入春秋时代以后,蔡国国势不振,先为楚灭,而后幸运

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留下了“上蔡”“新蔡”两个县名。

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设郡县,此后近百年间诞生的一系列地名,绝大多数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政

治强人有关。今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新安县在秦时属战略要地,秦始皇给地名取“安”字,有长治久安之

寓意。我们再来看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获嘉县。仅凭地名,人们恐怕很想到,它的由来与一场千里之

外的叛乱有关。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宰相吕嘉起兵反汉,后被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诛杀。汉武帝

出巡行至汲县新中乡时,正好收到献来的吕嘉首级,武帝大喜,改新中乡为“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