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高二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试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者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
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
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
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
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
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
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
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
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
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
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
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
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
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
这种关系:“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
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
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
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
1/281/28
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
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
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
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
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
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
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
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
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事之外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
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
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
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
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
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理论,其实践也改写了西方的现代化叙事。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