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概述;社会性质:
历史时期: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时代主题:
历史线索:
政权更迭:;;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具体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损害英国的利益(导火线)。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2.过程:1840.6-1842.8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影响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政治: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革命任务及性质的变化:反封建到反封建反侵略。(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眼看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在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逐渐走向近代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料。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2.经过:;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3.结果:中国再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1856年——1858年;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4.影响
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入内地,加紧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冲击;
外交上:??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
思想上:“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思考探究:对比两次鸦片战争,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三、开眼看世界;三、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2.代表人物;三、开眼看世界
2.代表人物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迈出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②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③对后来的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
①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未付诸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限。(《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不但未引起士林的太多震动,反而受到一些责难。)
②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未能脱离“华夷之辨”的范畴,于西方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仍存在“天朝上国”心态,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不可能冲破专制主义的藩篱。(“师夷”是为了“制夷”,用“夷技”更好地捍卫传统。)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课堂小结:;1.某战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2.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B
;3.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D;课堂检测;课堂检测;6.有学者认为,“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材料重在
A.说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掩盖英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
C.全面贬抑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D.模糊东西方对抗的时空大背景
【答案】A
;7.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