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耿爽
面对外国记者的各种刁难问题,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温柔一击”,常常使用成语、俗语回击,让外国记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次犀利反驳、邪魅笑容、谈笑间就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金句男神,他的“耿式”微笑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汪文斌
在面对提问时,这个男人霸气外露,但周身洋溢着儒雅之风,似一个翩翩君子。年过半百,从青丝到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爱国的心,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征服了许多网友的心他的言语刚柔并济,面对各国记者的刁难,他面容坚定,言辞犀利,获得了广大国人的认可。
华春英
在面对友好时,她以礼相待;在面对挑衅和污蔑时,她霸气回怼。每一次都可以智胜,每一次都巧妙的让对方无懈可击。她就是我们的“迎春花”,带着独有的善意和温柔站在这个外交战场上,毫不畏惧。
赵立坚
尽管他生来一副温文尔雅的亲和形象,但在外交战场上,他思维缜密,聪明果断,时常用一句句犀利的语言或者一次次刚强的举措,给对手致命一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分析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及人物形象。
3.分析秦晋退兵深层原因,理解《左传》中的史义内核。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传》,又叫《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善于描写战争、叙事、写人,记事条理清楚。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谷梁传》
《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传:
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春秋左氏传》:
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对《春秋》这本书所作的解释说明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春秋》用六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在叙述秦晋围郑这场事件时,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细。可以说,正因为《左传》才有了“春秋”的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这宏大叙事中寻找历史生活的细节,品鉴这其中鲜活的人物。
春秋笔法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但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第二,秦晋争霸,均需向外扩张,晋文公为争夺霸权向郑国发动战争,秦晋历史关系交好,秦晋围郑由此产生。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撤退。
秦师:对象,秦国军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shě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zhāo济而夕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