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答案.pdf
文件大小:409.1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6.81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5BCBAD6-10CDCAD11-16DBBCCB

1.【答案】B【解析】从辽西地区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看,随着农作物在出土食物残骸中的占比

逐渐提高,村落的人口密度和存在时间也逐步增长,可见农业生产是影响早期村落发展的主要

因素,故答案选择B项。辽西地区早期人类村落位于林缘地带,但题干未体现该地区在自然环

境方面的显著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能体现不同村落之间的文明交流,排除C项。早期人类

村落的社会制度亦非材料强调重点,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子产对郑国裨灶天人感应思想的驳斥,认为应该理性

思考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其理性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故答案选择C项。子产的回答

驳斥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不能将二者简单地建立关联,排除A项。道法自然为

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题干未体现对万物本源问题的思考,排除B项。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题干未体现对德性的要求,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唐代吐鲁番出土了湖北地区的租庸调布,说明两地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往

来,故答案选择B项。租庸调布的墨书信息都是来自湖北的信息,说明的是湖北的状况,不能

说明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直接的管辖,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中原地区与吐鲁番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不涉及中外商品交换,排除C项。题干显示湖北地区的租庸调布流传到吐鲁番,难以

知晓西域地区是否也实行租庸调制,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在汴京城外人口密集的地区逐渐建立城厢制度,城厢与原有城

区紧密相连,由汴京长官统一管理,反映出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张,故答案选择A项。中国古代

新的经营方式可以体现为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劳动等,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城市中商业的分

工情况未知,排除C项。题干主要描述都城汴京的发展情况,并非工商业市镇,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康熙年间,面对瘟疫肆虐,民间力量、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应对举措,积

极开展救疗行动防止瘟疫蔓延,故答案选择D项。题干未提及地方宗族内的救助活动,排除A

项。除民间自发救助外,政府力量亦积极参与,二者都发挥了一定作用,排除B、C项。

6.【答案】C【解析】客邮是近代列强攫取在华特权的途径之一,客邮的存在是对中国国家主权

的破坏,清政府亟需发展邮政事业,维护国家主权,故答案选择C项。近代中国邮政逐渐与国

际接轨,但该选项未涉及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破坏,排除A项。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方式以

资本输出为主,主要表现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设银行、抢夺工矿资源等,材料没有涉及,

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中国争相划分势力范围,但客邮在19

世纪末以前已在中国大量存在,故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上海在晚清时期已经通电车,而北京直到1921年才成立了北京电车公司,

交通设施的筹建屡屡受阻。题目中提到的京师总商会的观点,即兴办电车需要拆毁大量的民房,

这将给民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反映出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旧城改造的困难是造

成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故答案选择D项。京师总商会的反对意见基于实际考虑,并

非由于传统观念阻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京师民众对修建交通设施的实际态度,排除B项。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材料并未提及北京交通设施滞后是由于经费困难,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大量人员及物资转移到战略

后方,旨在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故答案选择C项。民族工业内迁的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有

生力量,坚持抗战到底,排除A项。淞沪会战已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妄想,排除B项。敌后战

场主要分布于沦陷区后方如华北、华中等地,四川、重庆地区为战略大后方,但并非敌后战场

所在,排除D项。

9.【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