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年级数学上册和下册教案及导学案(最全).doc
文件大小:5.38 MB
总页数:16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8.5万字
文档摘要

八年级数学上册和下册教案导学稿

姓名学号班级

课题

备课组成员教学目标重点

难点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陈、周、章、朱、史

课型

主备

新授吕坤林

时间

审核

第十章第8课时

1、使学生掌握应用判定条件1、2、3解决有关问题.

2、了解通过以比例形式、等积形式寻找一对三角形相似的论证过程.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判定条件1、2、3,并会运用它判定三角形相似.

难点是探索几何命题的说明思路以及例4这种探索性题目的分析思维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得分

1、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共有三种方法:

(1)两角对应相等;(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3)三边对应成比例。

2、要做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另一个框架的一边长为6,怎样选料可以使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图,在⊿ABC中,AB=12,BC=18,AC=15,A

D为AC上一点,AC在AB上找一点E,得到⊿ADE,D若图中两个三角形相似,求DE的长。

4、在⊿ABC中,AB=8cm,BC=16cm,点P从点A开始BC

沿A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C边向点C以4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P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后⊿PBQ与⊿ABC相似?

二、新课

(一)复习提问BQC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4种)

2.叙述平行线判别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判定条件1、2、3。

其中判定条件1、2、3的说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二)讲解新课

例4、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

(1)图中有哪几对相似三角形?请用符号把C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

(2)AC是哪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为什么?

解:(略).详见课本P124例4。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ABC∽△CBDADB

应有点A与C,C与D,B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例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号在AB、BC上,AB=4,AM=1,BN=0.75。

(1)△ADM与△BMN相似吗?为什么?

(2)求∠DMN的度数。

旁注与纠错设另一个框架的另两边长分别是x、y

(x<y)则有

(1)(2)345=

(1)

(2)

6xy

345

==

x6y

三种情况。

学生默写

回忆比例中项概念。

说出解题思路说明△ABC∽

△CBD、

△ACD∽△CBD的理由,由学生自己完成。

解:(略)详见课本P124例5。D

例6、如图,当BD与a、b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

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

AM

解:(略).

aAb或

aA

b

B

C

N

B

C

D

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本题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a、b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这种题目体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好处,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但由于有一定难度,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不应提高要求或增加难度.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01练习题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2)关于探索性题目的处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02~103习题10.4第7、8、11题

六、中考链接

如图,矩形ABCD中,AB=12厘米,BC=6厘米.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