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五届美丽中国(中小学组)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我国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因名人或历史人物而命名或更名的。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命名方式的是()(单选题)
A.秦皇岛
B.神农架
C.茂名市
D.淳安县
【答案】:D
【解题思路】地名命名方式通常关联历史人物或传说。秦皇岛因秦始皇巡游得名,神农架源自神农氏尝百草传说,茂名市得名于晋代道士潘茂名。淳安县北宋时期以“淳而易安”命名,取地理治理寓意,未涉及特定人物。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因名人或历史人物而命名或更名的地名的了解。选项A,秦皇岛相传因秦始皇东巡至此而得名,秦始皇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所以秦皇岛是因历史人物而命名,该选项符合因名人或历史人物命名的方式。选项B,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人物,神农架属于因名人命名,该选项符合要求。选项C,茂名市是为了纪念晋朝道士潘茂名而得名,潘茂名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茂名市的命名符合因名人命名的情况。选项D,淳安县的名称由来和名人或历史人物并无关联。因此不符合因名人或历史人物而命名或更名这一方式。综上,答案选D。
2、()时期,在新疆高昌地区(今吐鲁番盆地)设置高昌郡,这是中国疆域史上第一次在新疆地区设置与内地同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单选题)
A.秦汉
B.三国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答案】:C
【解题思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高昌地区(今吐鲁番盆地)设置高昌郡,这是中国疆域史上第一次在新疆地区设置与内地同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置与内地同样地方行政制度的时期。选项A,秦汉时期,在边疆治理方面有诸多举措,如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朝通过反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但并未在新疆高昌地区设置高昌郡,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B,三国时期主要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各方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政治、军事斗争上,没有在新疆高昌地区设置与内地同样的地方行政制度高昌郡,B选项不正确。选项C,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高昌地区(今吐鲁番盆地)设置了高昌郡,这是中国疆域史上第一次在新疆地区设置与内地同样的地方行政制度,该选项符合史实。选项D,隋唐时期,在边疆治理上也有重要举措,如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但设置高昌郡并非在这一时期,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是C。
3、下列关于地图基本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能够模拟仿制地物
B.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
C.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D.是经过地图概括的地理信息载体
【答案】:A
【解题思路】地图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数学法则、符号系统及地图概括。传统地图学理论认为,地图作为信息载体必须通过数学法则建立空间参照(如比例尺、投影),运用符号系统抽象表达地理要素,并经过制图综合简化地理信息。选项A“模拟仿制地物”不符合地图抽象表达的本质,地图需符号化而非实物仿制。选项B、C、D分别对应数学法则、符号系统、地图概括三个核心特征。该知识点源自《地图学概论》中对地图定义与特征的经典阐释。
【解析】本题可对各选项逐一分析来判断说法是否正确。选项A: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通过制图综合,并以符号和注记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它并不是简单地模拟仿制地物,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科学处理和抽象概括,所以该项说法不正确。选项B:地图需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比如比例尺、投影等,通过这些数学法则才能将地球表面的信息准确地表示在平面图纸上,使地图具有可量测性等特点,因此该项说法正确。选项C: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不仅能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质量和数量特征,还能反映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总体特征,所以该项说法正确。选项D:地图是经过地图概括的地理信息载体。地图概括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对地图内容进行选取和简化的过程。通过地图概括,可以突出主要的地理要素和特征,舍去次要的信息,使地图更清晰、易读,因此该项说法正确。综上,本题答案选A。
4、下图是我国哪个省的轮廓图?()(单选题)
A.辽宁省
B.青海省
C.安徽省
D.甘肃省
【答案】:D
【解题思路】甘肃省轮廓独特,类似巨大哑铃或台式电话筒,也有举重若轻的形象描述。而辽宁省轮廓像犀牛头,青海省轮廓像兔子,安徽省轮廓在搜索结果中未明确提及独特形象。通过这些独特的轮廓形象记忆法,可高效记住各省区轮廓特点,从而判断出此轮廓图为甘肃省。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图的识别。解题关键在于熟悉各选项中省份的轮廓特征,并与题目所给轮廓图进行匹配。选项A分析辽宁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