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四篇精选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友好往来之路,这个历史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西域”指的是____和____以西乃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
A.函谷关、玉门关
B.函谷关、阳关
C.玉门关、阳关
D.玉门关、嘉峪关
【答案】:C
【解题思路】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历史上的“西域”概念以汉朝疆域为基准,玉门关和阳关是当时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关隘。函谷关位于中原腹地,主要用于东部防线;嘉峪关始建于明代,晚于汉代。选项中仅玉门关、阳关的组合符合汉代的地理划分标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西域”地理范围的界定。在古代,“西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它主要是古代中原地区与关中地区的重要关隘,并非划分“西域”范围的界限,所以选项A、B可排除。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它修建于明朝,而“西域”概念在汉朝就已出现,其时间及地理位置与“西域”范围的界定并无关联,因此选项D也不正确。玉门关和阳关是汉朝时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历史上“西域”指的就是玉门关、阳关以西乃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
2、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省相邻,这种说法正确吗?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省级行政区划地理相邻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呈东西狭长形态,东端与吉林省西北部接壤,主要涉及通辽市与白城市交界区域,因此两地存在相邻边界。
【解析】答案选A。在中国行政区划中,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省是相邻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其东部地区与吉林省的西部接壤,所以“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省相邻”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3、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单选题)
A.严格的法定性
B.严厉的法律责任
C.严谨的包容性
【答案】:A
【解题思路】地图作为国家版图表现形式,其特性在《地图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中有明确要求。政治性体现国家主权,科学性对应地理准确性,法定性强调依法审核、使用与管理。选项A符合法规中对地图合法性的规定,B侧重追责而非属性,C未见于相关表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图作为国家版图主要表现形式所具有的特性。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地图作为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以及严格的法定性。政治性体现在地图的绘制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科学性要求地图在地理信息的表达上准确无误;而法定性则明确了地图的编制、出版、展示、登载等活动都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国家版图的正确表示。选项B“严厉的法律责任”强调的是违反相关规定后所承担的后果,并非地图本身具有的特性;选项C“严谨的包容性”与地图作为国家版图体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特性并无关联。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了东北诸王叛乱后,设置了()(单选题)
A.东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辽宁行省
D.东北布政使司
【答案】:B
【解题思路】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代辽阳行省管辖范围包括今东北大部分地区,《元史·地理志》载“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七路”。东北行省并非元代正式建制,辽宁行省为现代区划,东北布政使司系明代机构。《元史》明确记载忽必烈时期设立辽阳行省管理东北地区。选项B符合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事实。
【解析】该题的正确选项为B。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东北诸王叛乱后,设置了辽阳行省。辽阳行省是元朝统治东北地区的一级行政机构。选项A东北行省并不存在;选项C辽宁行省表述错误,历史上没有在这一时期设置辽宁行省;选项D东北布政使司是明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并非元朝设置。所以本题答案选B。
5、甘肃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单选题)
A.5
B.6
C.7
D.8
【答案】:C
【解题思路】甘肃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数量涉及行政区划知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官网数据,甘肃省设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选项中,A(5个)漏计部分自治县,B(6个)未包括所有县域,D(8个)超出实际总数,C(7个)准确对应官方统计。
【解析】本题考查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县数量的相关知识。正确答案为C选项,即甘肃有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准确记忆相关的地理和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知识内容,以确保能正确选择对应的答案。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视对这类基础常识的积累,从而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6、最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