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研读史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讲述】明朝末年,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植物,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方面,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你知道明清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课程——《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背景: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1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行为】根据提示,阅读教材121页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行为】(出示李时珍简介和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①根据材料思考:《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②从李时珍的简单生平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科学精神呢?
材料:《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作纲,各家注释叫作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部编版七下教师教学用书
【学生回答】《本草纲目》的特点:①图文并茂②内容丰富③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从李时珍身上学到的精神:注重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知识回顾】列举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药学成就?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名医扁鹊、《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科鼻祖华佗,唐朝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官修《唐本草》。
【教师总结】如今,中医药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被抛弃。例如,屠呦呦的青蒿素、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的贡献,正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最好例证。
【教师行为】(出示徐光启简介)引导学生思考徐光启和李时珍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对农业技术问题很有兴趣。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农书,并且留心收集、总结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经验。1579年,徐光启在北京考中举人,之后又考中进士,成了明代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1613年后,他在天津海河边组织农民做水稻种植试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不宜种稻,不是种不起来就是收成不高。徐光启从江南聘请种稻能手,一起研究种植技术,终于获得丰收。晚年,他辞官归家,潜心编写《农政全书》。——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学生回答】注重经验总结和实践研究。
【教师行为】(出示宋应星简介核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
材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学生回答】体现了作者重农和民本的思想。
【问题思考】三部科技名著,有何共同点?
【学生回答】传统科技领域上的总结性著作;都注重实用性;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和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2页内容,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起止: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构成: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功能: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修建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教师补充】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教师行为】(出示明清北京城平面图和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3页内容,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时间;1420年基本建成。组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布局特点:①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②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完整和谐!
【教师提问】彰显了什么样的理念?
【学生回答】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教师补充】同学们,1987年,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