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认识调解与仲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识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不同的调解方式,明确调解制度的特点和程序。列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经济仲裁等仲裁形式,明确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
【教材分析】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人,说明人类社会有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且这些方式优势不同、功能各异,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纠纷发生后,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第一框“认识调解与仲裁”,讲述发生纠纷时,通过和解解决纠纷的特点,阐释调解的内涵、特征,说明调解制度的类型、作用,明确人民调解的特点、原则等,阐明仲裁的类型、商事仲裁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框“认识调解与仲裁”,包括两目。第一目“以和为贵选调解”,阐释调解的内涵与主要类型,阐述人民调解的特征、原则与调解协议的效力,闹明调解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目“便捷经济选仲裁”,闹释仲裁的主要类型,阐述商事仲裁的内涵、适用范围与基本制度,闸明仲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两目分别介绍了两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调解的显著特征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仲裁的显著特征是便捷经济,它们都是常见的、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也都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活动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在本册第七课学习过劳动争议仲裁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仲裁知识学习的基础。该年龄层次的学生知识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一些学科性质强的名词,需要向学生进行详细地解释。并且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教学目标】
1.明确解决纠纷存在多种途径,掌握调解与仲裁的重点内容。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与优势。
3.面对纠纷时,能够选择合法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或途径,并对相关案例作出科学分析。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了解枫桥经验,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了解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了解调解、仲裁的主要特点和程序。
3.法治意识:树立以和为贵的法治观,增强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
4.公共参与:通过学习,在生活中提高合理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
【教学重点】调解的类型、人民调解、商事仲裁基本制度
【教学难点】调解的类型、商事仲裁基本制度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纠纷是在所难免的,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第一幕“案例纠纷再现”导入新课。遇到纠纷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运用法律思维,选择法治方式,找到恰当解决纠纷的办法,高效化解我们遇到的纠纷。
二、新课讲授
主议题多元解决方式助力社会治理
议题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和解——温和、自主解决纠纷的方式
调解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情景剧第二幕“尝试外力解纷”,通过报警引出调解。观察两张漫画,了解调解与和解的不同。
调解的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调解的类型、主体及适用范围
人民调解广泛适用于债权,债务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种各样的民间纠纷,行政调解主要适用于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中的纠纷,仲裁调解主要适用于已经进入仲裁程序的伤势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的诉讼调解主要是用于诉讼过程中的民事纠纷和特定行政争议。
3.人民调解
议学任务:假如你是一名人民调解员,你觉得你应该如何开展日常调解工作,才能让双方尽可能的达到满意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能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在开展调解工作的过程中,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充分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
教师提问:居委会调解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经过居委会调解员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如何?
学生回答,总结人民调解的知识。
人民调解的含义: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3)人民调解的原则: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4)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法律效力:
①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②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观看帮大哥高瑞奎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人民调解的典型——“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人民调解方式的典型代表,它追求“小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