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诗歌理解及名著阅读
【知识梳理】
一、古诗理解
《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__________________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者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默写诗句】
1.《峨眉山月歌》中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诗人一连使用五个地名,有什么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颔联中“入”和“流”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选择】
1.《峨眉山月歌》中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歌。
B.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C.《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牵挂。
D.全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2.《峨眉山月歌》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轮秋,写出月色朦胧,光线晦暗。
B.“入”和“流”两个动词即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点秋夜行船。
C.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D.四句入地名者五,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有实用的,也有虚用。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___,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____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___”。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______________之后,杜甫漂泊到__________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__________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默写诗句】
1.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1.前两句作者在追忆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