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原文可修改文字和底色颜色查看原文
《木兰辞》日译本翻译策略及木兰形象传播
毕洋洋陈芳
摘要: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其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传。根据《木兰辞》改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也广为流传,成为唯一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本文选取网络日译本《木兰辞》,解读其翻译策略及其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点,以期为我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提供参考。通过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使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回归其本来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木兰辞》;网络日译本;翻译策略
1998年,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使花木兰这位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走向了国际。同时,这也是迪士尼所拍摄的唯一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2020年4月即将在日本上映的动画电影同名真人版《花木兰》也是由迪士尼公司制作而成。电影主要讲述了北朝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但在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礼教不相符的场景片段。如花木兰在电影中的外貌形象,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审美,而是更偏向于西式的形象设计。这使花木兰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与中国古代格格不入的感觉。
虽然电影作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更应该尊重原著及原著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海外传播,应该更注重从原诗《木兰辞》的文本出发,回归原著。
1《木兰辞》文本的相关研究概述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花木兰》电影,其题材都来源于中国北朝民歌,后被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辞》(也称《木兰诗》)。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可以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出征前的忧虑、出征前的准备、途中思亲人、战胜后归来、与家人团圆和比喻结语。在原诗中,并没有具体的关于战争的描写,而是用大量篇幅修饰木兰对父母的思念和孝顺之情,并且只叙述了替父从军的始末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这些空白给电影的改编留下了大量可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花木兰》电影虽然给观众留下了在中国国土上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的印象,[1]但是也偏离了《木兰辞》中想要表现的孝文化的内涵。
随着花木兰形象在海外的传播,这一形象的来源《木兰辞》也被翻译成多个译本传到世界各国。在日本YAHOO网站上对“木蘭詩”或者“木蘭辞”的译本进行检索,有4个不同版本的日语译文,且4个版本均未出版发行。《木兰辞》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重点在于叙述的内容。因此根据4个译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本文选出了两个文本,从出征前的忧虑、出征前的准备、途中思亲人、战胜后归来、与家人团圆以及比喻结语6个部分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在《木兰辞》的日译文本中,寻找其刻画的花木兰的形象。
2《木兰辞》日译文本的分析
2.1出征前的忧虑
《木兰辞》的开篇是对木兰织布的描写,其中“唧唧复唧唧”一句话作为整首诗的开篇,也是最难翻译的一句话。文本一中的译文“喞喞また喞喞”,选择的是直译。在日语辞典中,“喞”读作“ショク”或者“ソク”,译为虫鸟鸣叫、发牢骚、注水等。在原诗中“唧”指的是纺织机织布的声音,也可以拟化成木兰的叹息声,所以“喞喞また喞喞”在这里的使用虽与原文格式相近,却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文本二用拟声词“フーッ、ハーッ”模仿了纺织机的声音,但在修辞手法上过于生硬,也没有表示出“复”一词“一声接着一声”的意思。
在第一段中,还有一句互文的修辞,这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不同部分虽是在说两件事,但实则相互呼应、文意交错。“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是一种典型的互文修辞,两个文本的翻译分别是“誰のこと思ふて何をば思ひ出す”和“ムーラン、あなたは誰かを思っているんですか。それとも何かを思い出し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前者简洁明了、句式工整,比较契合互文的修辞手法。后者却过于冗长,而且是使用敬语进行问答的形式。联系上下文来看,这应该是母亲等亲近的人对木兰的发问,所以敬语的使用是没有必要的。
在木兰出征前的焦虑部分可以看出,花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前内心忧虑不安,但为了家人还是毅然地做出了决定。这塑造了一个孝顺父母且内心果敢的花木兰的形象。在两个日译文本的翻译中也有类似“嘆く息”“何とため息”等词语,侧面描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心理活动。
2.2出征前的准备
关于这一部分的描写可以看作过渡部分,由事件的起因过渡到高潮。原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文本一中的翻译是“東の市に駿馬を買ひ、西の市に鞍を買ふ。南の市に轡頭を買ひ、北の市に長鞭を買ふ”,内容通俗易懂,且与原文中互文的修辞对等,从诗歌对句工整这一特点来看,译者做到了尊重原文。文本二对这四句诗的翻译是“ムーランは早速買い物に出かけ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