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历史分析》3900字】 .pdf
文件大小:1.63 M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5.05千字
文档摘要

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历史分析综述

传统汉族民歌中的“传统一词是“历史”的代名词,传统汉族民歌与人民

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过口□相传使民歌记录保存下来,下面

是从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历史方面进行撰写,从第一节汉语言文化、宗教文化、

艺术文化对其进行描述,第二节是对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的体裁进行分类并对其

音乐特点进行描述。

第一节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历史

据史料记载,清初乾隆、雍正年间,受到地主的剥削,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

纷纷逃出关外谋生,其中有不少的文人、流怜,进入黑龙江地区,设立八旗官学,

出现初学满字书,后学汉字书的局面。汉民族进入黑龙江地区,中原地区的文化

艺术随着人民迁入也随之进入到黑龙江地区,包括大家喜欢的秧歌调、莲花落等

耳熟能详的传统曲艺。黑龙江省内的传统汉族民歌,大部分是随着移民流入,文

化艺术不断融合形成的地方民歌,黑龙江汉族民歌的演变主要受到人民生活方式、

地域、方言、宗教影响以及历史因素,反映出来的性格是粗犷、幽默、高亢、淳

朴的,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北方地区汉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经过长期演

变逐渐相互融合。

黑龙江地区的传统汉族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即兴创作的,过口口相传

逐渐形成的民间歌唱艺术,其中受到了文化、政治、经济、语言、宗教风俗等诸

多的影响,汉族民歌在歌曲的肢体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历经发展逐步形成了黑

龙江地域的传统汉族民歌。

一、汉语言文化

清代至民国,东北满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废弃是从南到北的一个过程,关内人

员向东北迁徙,汉民族的迁入使满语为主向的语言逐渐变成以汉语为主的转变,

东北地区的语言杂居,各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当地各少数民族

借用汉族中与生活相关的一部分词汇,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影响也逐渐的加深,对

当地土著民族有着很大影响,发展至今,汉语言在这个黑龙江地区基本成为各民

族的用语,形成了全新的语言格局。

二、宗教文化

黑龙江是移民人口中较多的省份,移民潮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的移民文化,汉

民族的文化对本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都产生了影响,在移民以前

一些少数民族用一些兽皮和树干制作成木偶像对神灵进行膜拜,汉民族人口不断

地迁入此地以后,他们学会在纸和布料上画上各种人像,并对其膜拜,这方面可

以看出汉民族的迁入带来了雕刻、绘画等一些工艺,与民间的文化有着很深的关

系,黑龙江地区出现了带有中原汉族的传统观念和习俗,还有一些流传在民间的

传说故事,其中《鲤鱼仙子》《东海龙宫》故事在民间流传很普遍,无论是原始

宗教还是人文宗教,在举行各种祭祀时,都会以食物作为祭祀品,奉上给神灵,

饮食上原土著居民主要是以食禽肉为主,随后转变食用蔬菜和粮食,特别是铁制

器具对他们的饮食方法产生极大的变化。

三、艺术文化

东北地区原土著居民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移民地进入把中原地区的

民间歌舞、宫廷音乐、雕刻、绘画艺术带入了黑龙江地区,1968年在伊春市横

山屯、金山屯两处金代古墓群中发现浮雕,雕刻的人物形象逼真、吹拉弹唱、歌

之舞之,是历史中所记录的宫廷民间歌舞庆典场面,也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大量中

原地区“什不闲”、“莲花落〃等民间音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东北大鼓等,

都能反映中原和东北两个地域文化之间互相交融,“东北二人转〃艺术是清末由

河北“莲花落〃流入东北后演变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表演中加入了乐器伴奏、

服饰、舞蹈,最终形成了“九腔十八调”的多变唱腔,演唱形式中还吸收了一些

民歌的句段,“东北大秧歌〃里融入了舞蹈的表演形式,深受大众喜欢,移民地

流入促进了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东北地区多元化的民间艺术。

第二节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体裁

传统民歌可以按照功能、性质、民族、色彩、体裁等进行分类,色彩和体裁

分类在如今最为常见的,色彩分类中国的汉族民歌分为八个色彩区,具有非常独

特的艺术特点,按照体裁分类黑龙江传统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民间小调两大

类,以下对黑龙江地区传统汉族民歌的号子和小调进行详细分类,在类别中对其

音乐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号子是根据当时劳动的生产方式和实践内容的

需要即兴创作形成,伴随着人民的劳动而产生,用于协调劳动者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