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张超-出镜报道 第五章.pptx
文件大小:166.36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3.65千字
文档摘要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广播电视系列

ReportonCamera

出镜报道

第5章出镜记者的非言语表达

本章要点报;达;者非言语表达的

关键词非言语类型非言语表达

01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02出镜记者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03出镜记者非言语表达的制约因素

04出镜记者非言语表达的原则

的原则

出镜记

出镜记者非言语表

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特点

出镜

副语言仅限于有声语言中的语言特征以及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

功能性发声,其最大的特征便是与声音有关,无声便不是副语言。

副语言包括言语造型元素和功能性发声两大类。每一大类下面又可分为众多小类。其中语造型元素包括:音色、音质、音高、语调、音长、音速、语顿、静默、节奏、语气、声强、声律等。功能性发声包括特征音(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咒语等)和隔断音(其中又分为填充音和缓冲音。填充音如“啊”“唉”“哦”等叹词,

缓冲音如“......“你知道…………”等)。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一、副语言

体态语又称体语,包括表情、动作、姿势、体触、体征(如容

貌、身高、肤色等)等。

体态语的含义必须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赋予同一个体语不同的含义;体态语的解读还必须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考察,并和与言语传播以及其他相关行为联系起来。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二、体态语

时空语是指与时间、空间相关的事物所传递的信息。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就人对周围空间的反应、人如何利用空间来对他人传递信息进行了研究。他从人与人关系的亲疏、心理距离的大小和自卫原则出发,将人在社会交往中对界域(proxemics)的运用做如下分类:

亲密距离(在1米以内),在1米以内允许身体的相互接触,这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相互交流时的距离。

个人距离(2米左右),这是在晚会、会议间隙或者课间休息时,个人之间进行交谈时所采取的距离。

社交距离(2米至25米),这是业务交谈、新闻采访或商业合谈等社交性活动中所保持的距离。公共距离(4米以上),这是上级下达命令、交授任务、做报告,教师讲大课所保持的距离。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三、时空语

四、道具

道具是与新闻事件、人物相关的各种真实的事物、元素,并能在电视新闻中充分运用,增强传播效果。

常见道具包括提示板、示意图、地图、模型、记者身体、实物以及其他道具。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1.提示板

当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包含多个时,观众在线性的收看中不容易记住,因此将新闻事件中的核心问题写在白板上,有助于观众快速理解记忆信息。

2.示意图

示意图与图表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展现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繁较适于用来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

3.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方式,具有信息载负、模拟,信息传输和认知等多种功能,在空间认知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四、道具

4.模型

2014年4月,在辽宁150米最高烟囱爆破的新闻报道中,央视记者出镜时使用烟囱模型,用“模拟爆破”的方式直观地向观众介绍了爆破技术和过程,使观众在电视线性传播中迅速理解了报道内容。

5.记者身体6.实物

在出镜报道中涉及内容如果有可能引起观众怀疑,或者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出镜记者还可以用实物做道具。

7.其他道具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四、道具

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日常采访时所穿戴的服饰并不一定可以传递

或者体现新闻现场的信息,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媒介事件、重大灾害、重要场合,记者的服饰便成为电视新闻文本的一部分,被“附着”意义,即便记者无意为之,也可能会被他人放大解读。

第1节出镜报道中的非言语类型

五、服饰

第2节出镜记者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一、前台角色性

出镜记者是一种社会角色,其在镜头前的行为受到角色规范的制

约。虽然出镜记者在角色扮演中,会有个性“我”的表露,但个性

“我”的存在是以服从角色“我”的需要为条件的,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

特定的语境、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条件反射可以引发出镜记者的

特定非言语行为,这是非言语传播的情境性。

出镜记者的非言语传播不仅服从于新闻事件的采访情境,还要考虑媒体规范、节目定位、受众接受等要素,一旦面对镜头,“镜前情境”将超越其他情境成为首要情境。

第2节出镜记者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二、情境多重性

“不可能不传播原理”:尽管记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