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项目三技术站调车任务3简易驼峰作业60课件.pptx
文件大小:2.36 M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94千字
文档摘要

任务3简易驼峰作业;调车驼峰简介

1、简易驼峰:道岔人工操纵,铁鞋制动。

2、非机械化驼峰:溜放进路上的道岔自动集中控制。

3、机械化驼峰:在线束头部装有调整车辆溜放速度的“车辆减速器”。

溜放进路上的道岔由程序控制进路设备(道岔自动集中设备)转换位置。指挥调车机车运行的仍是色灯信号机。每昼夜分解车辆可超过2000辆。;4、半自动化驼峰

增加一些测试设备和自动判断的控制设备,取代值班员目测和判断,自动判断控制减速器,通常称半自动化驼峰。;5、自动化驼峰

如果再进一步增加测试采集现场信息的设备,并使用计算机,按照当时实际情况由计算机计算车辆离开减速器应具有的出口速度而判断对减速器发制动或缓解命令,这便是自动化驼峰,亦称溜放车辆调速自动化。对推送速度、溜放进路、溜放速度实现自动控制。;;1、驼峰调车作业的设备

调车驼峰是编组站(及部分区段站)的重要技术设备。调车驼峰就是在调车场头部建一高于调车场平面的土丘,其断面形状类似于单峰骆驼的峰,故此得名。

自峰顶每次溜放的一组车辆叫“车组”或“钩车”。车组溜放时所经过的进路叫溜放进路,溜放进路上的对向道岔叫分路道岔,用它控制各钩车溜向不同的调车股道。;(一)驼峰调车;2、驼峰调车设备的解体能力

驼峰的解体能力以每昼夜解体的最大车辆数表示。按作业能力的大小,驼峰可分为大能力驼峰、中能力驼峰、小能力驼峰。

大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4000辆以上,调车线不少于30条,设两条溜放线,应设有推峰机车遥控、钩车溜放速度和溜放进路自动控制系统。建在路网性和区域性编组站上。;2、驼峰调车设备的解体能力

中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2000~4000辆,调车线17-29条,设1~2条溜放线,宜设有推峰机车遥控、钩车溜放速度和溜放进路自动控制系统。建在区域性或路网性编组站上。

小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2000辆以下,调车线5~16条,宜设置溜放进路自动控制系统、推峰机车信号,有条件时可采用推峰机车遥控系统、钩车溜放速度自动或半自动控制系统。;3、驼峰调车作业的特点

利用驼峰进行解体作业时,由调???机车将车列推向驼峰,峰顶处的连结员按调车作业计划的要求,在峰顶前趁车钩压紧时摘钩。摘开钩的车组过峰顶后,凭借自身重力溜放调车场规定的股道。照此逐钩办理,即可将车列全部解体。;3、驼峰调车作业的特点

在溜放行程上前后钩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便转换分路道岔。前行车组的后钩与后行车组前钩之间的距离,称为溜放“钩距”。缩小溜放钩距可以提高驼峰的解体效率;但钩距过小,将造成分路道岔来不及转换,致使后钩车溜入前一钩车的股道,出现两钩车变一钩的现象。这种情况叫“中途连挂”(追钩)。后一钩车因溜错股道,叫作“外路车”。;3、驼峰调车作业的特点

驼峰调车与平面调车方法不同,驼峰作业的效率很高,具有如下特点:

解体车列被推上峰顶后,摘钩的车辆主要依靠本身的重力,向编组线自行溜放;

在保证前后两钩车有适当距离情况下,溜放可以连续进行。;4、驼峰的平面与纵断面

驼峰的结构

在纵列式编组站,调车驼峰设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相连接的咽喉处,它由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组成。

(1)推送部分

由到达场中部到驼峰峰顶间的线路为推送部分。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得到必要的驼峰高度,并在推峰解体时能使车压紧,以便摘钩。;4、驼峰的平面与纵断面

(2)溜放部分

由驼峰峰顶到编组线计算点之间的线路区段为溜放部分。溜放部分内设调速设备(车辆减速器)来调整钩车溜放速度,并设有分路道岔以控制钩车的溜放编组线。

(3)计算停车点

计算停车点是为进行驼峰设计而人为规定的点。机械驼峰在调车场各编组线警冲标内方100m处。自动化驼峰根据作业的要求和设备情况来定。;4、驼峰的平面与纵断面

(4)峰顶平台

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之间的平坦地段为峰顶平台。它位于驼峰的最高处,这样既可保证驼峰的必要高度,又可防止车辆经过峰顶时折断车钩。

;5、驼峰的有关概念

难行车和易行车

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向同一编组线溜放时,由于车型及载重情况不同,所耗能量不同。所耗能量大的车辆叫难行车。能耗小的车辆叫易行车。

难行线和易行线

由于各条线路所经过的道岔数目和曲线转角不同,使得钩车溜向不同股道,所耗的能量不同。能耗大(即阻力大的)线路叫难行线。能耗小的线路叫易行线。;1.作业特点

(1)车辆溜行动力:主要靠车辆自身重力

(2)提钩地点:压钩坡至峰顶

(3)溜放速度:接近峰顶的小范围调整推峰速度,车辆走行性能对溜放速度和距离影响很大。

(4)车组间隔调节:变速推峰、时间间隔

(如:春湾站—区段站);2.关键问题

(1)车辆的溜放速度和距离b

(2)提钩时机和车组间隔距离a

(3)制动工作和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