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2025年菜籽粕产业布局分析:缩合单宁降解技术改善菜籽粕营养价值
在饲料资源日益紧急的当下,植物源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成为解决饲料短缺问题的关键。然而,这类饲料中普遍存在的抗养分因子缩合单宁,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菜籽粕作为常见的植物源饲料,其高效利用对饲料产业意义重大。对缩合单宁降解技术的讨论,以及优化菜籽粕固态发酵工艺,成为提升菜籽粕养分价值、推动饲料产业进展的重要方向。
一、菜籽粕原料特性与试验材料预备
试验所用菜籽粕来自唐山市某饲料公司,干物质含量为93.40%。在干物质基础下,其粗蛋白质含量达41.17%,粗纤维含量为25.41%,粗脂肪含量为1.50%,多肽含量为3.48%,可溶缩合单宁含量为0.11%,不溶缩合单宁含量为0.26%,总缩合单宁含量为0.37%。此外,试验还使用了从菜籽皮中粗提获得的菜籽皮缩合单宁(RSCT),其中缩合单宁含量为45%,聚合度约为3.68。
《2025-2030年中国菜籽粕市场专题讨论及市场前景猜测评估报告》指出,为筛选缩合单宁降解菌,试验预备了多种培育基。驯化培育基以硝酸钠、磷酸氢二等为基础成分,加入浓度从1g/L渐渐提高到5g/L的缩合单宁滤灭液;初筛培育基加入适量缩合单宁滤灭液;复筛培育基加入适量RSCT滤灭液;耐受培育基则在基础成分中加入适量RSCT滤灭液,并以葡萄糖作为碳源之一。
二、菜籽粕缩合单宁降解菌的筛选过程
(一)菌株驯化
选取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云南普洱茶和江西某茶园地表土样品,使用稀释混匀法制备菌株富集液。将富集液用无菌生理盐水逐级稀释后,接种于驯化培育基中,在30℃条件下振荡培育7d。之后,取上清液加入缩合单宁浓度递增的驯化培育基,直至浓度达到5g/L。驯化结束后,将培育液分别涂布于LB平板、MRS平板、YPD平板和PDA平板,选取不同特征的单菌落进行分别纯化,纯化后的菌株于50%甘油里-20℃保存。
(二)初筛和复筛
将分别纯化后的菌株活化,接种于初筛培育基,恒温培育48h后,离心取上清液测定缩合单宁浓度,选取缩合单宁降解率最高的10株菌株进行复筛。复筛时,将菌株接种于复筛培育基,同样培育48h后,离心取上清液测定RSCT浓度,最终确定RSCT降解率最高的菌株LWY-37-2作为目标菌株,其RSCT降解率为62.56%。
(三)生长曲线测定和底物耐受性评估
将目标菌株LWY-37-2活化成种子液,按1%接种量接种于LB培育基,在37℃振荡培育,每2h测定一次600nm处的吸光度(OD)值,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株在0-2h处于迟滞期,2-10h为对数生长期,16-24h消失其次次生长,22h达到最大生长浓度。同时,将种子液处理后制成特定浓度的菌悬液,按2%接种量分别接种于不同缩合单宁浓度(0.1、0.5、1.0、3.0和5.0g/L)的底物耐受培育基中培育,测定OD值绘制曲线。结果表明,随着缩合单宁浓度上升,菌株生长趋势下降,但在浓度为5g/L时仍能缓慢生长。
(四)菌株鉴定
对菌株LWY-37-2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看发觉其菌落为浅白色,直径3-4mm,边缘粗糙不规章,中间略微突起且有皱褶;菌株呈紫色短杆状,菌体四周有芽孢产生。通过16SrDNA通用引物扩增其16SrDNA,经序列分析和比对,该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相像度达100%,结合形态学观看,判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
三、菜籽粕固态发酵工艺优化试验
(一)预试验
取250g菜籽粕,用目标菌株在1%接种量(4.2×10?CFU/g)、料水比1:1、温度37℃条件下发酵2d,每隔12h翻料一次,重复3次。发酵后,菜籽粕质地松软,产生白色菌体,带有微酸败味。经测定,可溶缩合单宁降解率为41.69%,不溶缩合单宁降解率为2.90%,由于不溶缩合单宁降解效果不佳,后续选择可溶缩合单宁降解率作为发酵指标。
(二)基质确定
将目标菌株接种液分别接种到灭菌与不灭菌的发酵培育基中,条件同预试验。结果显示,灭菌对比菜籽粕有苦味,不灭菌对比菜籽粕有酸香味和霉味;灭菌发酵菜籽粕有酸败味,pH为5.30,不灭菌发酵菜籽粕有酸味和氨味,pH为4.81。且不灭菌发酵菜籽粕的缩合单宁降解率和多肽增加率均高于灭菌发酵菜籽粕,因此选择生料发酵。
(三)单因素试验
采纳掌握变量法,分别探究温度、pH、接种活菌数、料水比和发酵时间对固态发酵菜籽粕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