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平面主要技术参数
一、最小曲线半径
一、最小曲线半径
线路最小曲线半径与线路性质,车辆性能,行车速度,地形地物等条件有关,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其选定是否合理,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造价,运行速度,养护维修产生很大影响。
影响最小曲线半径的因素:
列车运行安全
连挂救援的需要
钢轨磨耗
一、最小曲线半径
1
当列车运行在小半径曲线是由于视距短,量网条件差,对行车安全不利。
2
当故障车停留在曲线位置时,为了使救援车辆能顺利连挂故障车线路曲线半径不能过小。列车在小半径曲线上运行时,轮轨磨耗会加大。
一、最小曲线半径
车站站台线路应尽量设在直线上,主要是为了保证旅客乘降安全,当站台短线路设在曲线上时,由于曲线半径过小,一方面列车停靠区间站台时,车辆与站台间隙过大已形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曲线站台瞭望条件不好,不利于司机确认乘客是否已经上下完毕。
二、圆曲线长度
二、圆曲线长度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A型车不小于25米,B型车不小于20米,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
三、缓和曲线
三、缓和曲线
概念
为保证列车安全,使线路平顺的由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过渡到直线,以避免离心力的突然产生和消除,需要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一个曲率半径变化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三、缓和曲线
由于直线与圆曲线间存在曲率半径的突变,圆曲线半径越大,这种突变程度就越小。当圆曲线半径超过2千米时,这种突变对轨道交通行车影响很小,只要在圆曲线和直线间加设缓和曲线,实现曲率半径的逐渐过渡,减少列车在突变点处的轮轨冲击。
四、夹直线
四、夹直线
夹直线是指相邻曲线两端点间的直线。当相邻曲线距离较近时,可能出现夹直线过短的情况。夹直线太短时,一辆车可能跨越两条曲线,引起车辆左右摇摆,影响行车平稳性;夹直线太短,也不易保持直线方向,增加轨道养护难度。
概念
四、夹直线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正线及辅助线上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含超高顺坡及轨距递减段的长度),A型车不宜小于25?m,B型车不宜小于20?m,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车场上的夹直线长度不得小于3?m。
五、轨矩加宽
五、轨矩加宽
为使具有固定轴距的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上,轨距要适当的扩大,这种扩大称为轨矩加宽。
轨距加宽是指将曲线的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并在缓和曲线长度范围内完成,曲线外轨保持不变。
概念
六、曲线外轨超高
六、曲线外轨超高
概念:轨道交通车辆通过曲线部分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为了平衡这个离心力,防止向外侧抛出的发生,其实外侧钢轨比内侧钢轨高,这种设置称为超高。
设置曲线超高的目的主要有:
(1)防止车辆通过曲线时向外侧倾斜;
(2)使内外两股钢轨所受的垂直压力大致相等,垂直磨耗均匀;
(3)使列车安全平稳,通过曲线,增加旅客舒适度。
六、曲线外轨超高
设置超高时,理想的办法是将高值的一半通过把内股钢轨向下落低来实现,而将另一半通过把外部钢轨向上抬高来实现。这样设置超高使车辆通过曲线时,其重心高度几乎不变,可避免不必要的上下振动。
但是,以上的设置方法在处理道床方面复杂,对养护维修作业技术的要求高,因而一般将超高设置在外轨上,用加厚外侧道床的办法来实现。
在地下线路中,有时为了满足限界要求,使外轨抬高一半,内轨降低一半来设置超高。
如何来设置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