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内容主旨】
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呈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具特色的原始农耕生活,改善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时,农业的兴起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早期先民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
【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对于人类农业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考古发现的解读与比较,学会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点;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
难点: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产生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出示与五谷有关的成语,结合《孟子注疏》的记载,引导学生思考有关五谷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课课题。
环节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采集和狩猎这两种获取食物的方式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在时间点提示下归纳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出示稻、粟、黍图片,教师讲述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提问学生从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和黍等农作物的国家,从而引出对于新石器时代我国重要遗址的讲述。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环节三:出示教材书上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和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的图片以及多媒体上的图片,说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的距今年代,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主要概况。出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思考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归纳能力。
环节四: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请学生指出河姆渡遗址的地理方位和时间出示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中干栏式建筑遗存图以及干栏式房屋建筑复原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河姆渡人房屋样式的特点以及建造原因,出示河姆渡人的木结构水井复原图,讲述河姆渡居民的定居生活。出示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挖掘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探究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考古挖掘图片,引导学生从建筑、粮食、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多维度概括河姆渡人的生活,培养历史思维。
环节五: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请学生指出半坡遗址的地理方位和时间,请学生思考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其对于半坡居民房屋建筑特点的影响。出示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引导学生思考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示表格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异同对比的表格,请学生结合练习册进行完成,强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是所处自然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和建筑对比,得出地理环境影响建筑的结论,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更易理解这一知识点。
环节六:出示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大房屋复原建筑、公共墓地图片,结合课本P13页,尝试分点介绍从中发现的关键信息;出示大汶口文化遗址地图、提纲,与大汶口成套陶器随葬品和玉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从中获取的信息。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提升材料分析能力。
环节七:教师进行总结: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有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南方、北方农业的差异。早期先民们在农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为之后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