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从概念理解模式构建到知识体系形成.docx
文件大小:42.8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5.19千字
文档摘要

从概念理解模式构建到知识体系形成

摘要: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是理解相关概念、梳理整本书的内容思路。教师要梳理概念的思维方式及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构建“提炼本质,整体认知→梳理现象,分析特征→比喻对比,形象阐释→文化传承,深入理解”的概念理解模式。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掌握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术类著作;概念理解;知识体系;高中语文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高中生应该阅读一些学术类著作。统编版高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作为必读必教内容纳入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这是从语文课程建构上对学术类著作阅读加以重视的体现。对一般高中生而言,阅读学术类著作有一定难度。但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来说,《乡土中国》阅读起来较为容易。原因有三:一者是书薄,易读完;二者此书是根据费孝通先生上课讲稿整理而成的,语言通俗形象;三者此书有很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例子,易于理解。因此,统编教材将其作为高中生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再合适不过。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单元提示”“阅读指导”“学习任务”等内容,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概念理解”“内容思路”是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这也是对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下面,笔者尝试通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理解模式,引导其掌握梳理学术类著作知识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概念理解模式

(一)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的提炼

在谈“构建概念理解模式”之前,要先弄清楚概念的真正内涵。概念是什么?概念是反映对象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要理解一个概念,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一概念表述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因为不同思维方式得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关于“人”的概念,就有多种解释。

(1)不同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①生物学思维: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

②人类学思维:人是能够使用语言的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动物。

(2)哪怕同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不同时代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概念。

①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在被第欧根尼嘲弄和反驳后,他又给定义加上“有着扁平趾甲的动物”。

②《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③博马舍《趣姻缘》: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

柏拉图等三人对“人”下的定义在现在看来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但这些确实反映的是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他们对“人”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入,没有抓住“人”的本质特征,而仅仅抓住了“人”的非本质特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概念也会越来越科学。

(二)《乡土中国》概念理解模式的构建

总体来讲,理解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对这一概念的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加以提炼。《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写道:“……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乡土中国》里很多概念的得出,遵循一种乡村社会学思维。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这是一种归纳式的提炼方式。为了使大家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提炼方式以及蕴藏于这些概念中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乡土中国》里的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为例进行阐述。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第四章的内容。笔者在认真阅读梳理这一章内容时,发现这一章对“差序格局”并没有给出明确而专业的定义,全文基本上是在列举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概念进行阐释。这是《乡土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即从众多现象中理解乡土中国的种种概念。但是,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相关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理解的模式。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

1.提炼本质,整体认知

“差序格局”属于“社会格局”,其本质特征是“差序”,即有“差别秩序”之义。那么,又怎么定义“差别秩序”呢?结合《乡土中国》,笔者将其归纳为: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其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厚薄而定,离“己”越远关系越疏,越疏则越薄。根据这样的分析,笔者将“差序格局”概念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并向外推及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亲疏有别且具有伸缩性的社会结构格局。

2.梳理现象,分析特征

既然费孝通先生在阐释概念时是借助一个一个现象,那么,要想准确理解概念,我们就需要对现象加以梳理,看作者运用了哪些现象,然后再分析这些现象的特征表现。笔者对文中现象进行了如下梳理。

(1)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