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仪器管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仪器管理概述
仪器分类与标准
日常维护流程
操作规范与安全指引
人员培训体系
质量控制与改进
01
仪器管理概述
PART
管理目标
确保新生儿室所有仪器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
范围界定
涵盖新生儿室所有医疗设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辐射台、暖箱、蓝光箱等常用设备,以及各类耗材和试剂。
管理目标与范围界定
严格按照医院设备采购流程进行统一采购,并进行严格的验收程序,确保设备质量。
建立设备维护档案,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新生儿室设备必须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对新生儿室医护人员进行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核心管理原则
统一采购与验收
定期维护与检修
消毒与隔离
培训与考核
管理制度
制定新生儿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
责任分工
明确新生儿室医护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等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设备管理的责任体系。
制度框架与责任分工
02
仪器分类与标准
PART
设备分类标准(急救/监护/治疗)
心电监护仪、呼吸监护仪、血压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护仪等。
监护设备
吸引器、氧气瓶、新生儿复苏囊、气管插管等。
急救设备
暖箱、蓝光治疗仪、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等。
治疗设备
急救箱、新生儿复苏囊、气管插管、吸引导管、氧气面罩等。
急救设备
新生儿专用设备清单
心电监护仪、呼吸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护仪、血压监护仪等。
监护设备
暖箱、蓝光治疗仪、呼吸机、雾化器、输液泵、注射泵等。
治疗设备
新生儿洗护设备、消毒设备、喂奶设备等。
日常护理设备
监护设备
心电监护仪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参数实时监测,并设定报警阈值。
治疗设备
暖箱温度、湿度、蓝光治疗仪的光照强度、呼吸机的呼吸频率、压力等参数需根据患儿情况设定安全范围。
急救设备
吸引器负压范围、氧气瓶压力、复苏囊压力等均有明确的安全阈值。
性能参数与安全阈值
03
日常维护流程
PART
日常检查步骤与记录
每日检查新生儿室内仪器的外观是否完整,是否有损坏或松动的情况。
检查仪器外观
检查电源线和连接线是否插紧,有无裸露或破损的情况。
检查电源线和连接线
按照仪器说明书检查新生儿室内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温度、湿度、氧浓度等。
检查仪器功能
将每次检查情况详细记录在维护记录表上,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
记录检查情况
清洁消毒规范(含感染防控)
6px
6px
6px
使用干净、柔软的湿布擦拭仪器表面,去除灰尘和污渍。
清洁仪器表面
每次使用前后,对操作台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
清洁消毒操作台
使用75%酒精或专用消毒剂对新生儿室内仪器表面进行消毒,杀灭细菌,避免交叉感染。
消毒仪器表面
01
03
02
对于仪器的配件,如电源线、连接线等,也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其干净卫生。
清洗和消毒配件
04
故障报修
一旦发现新生儿室内仪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维修人员报修,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和标识。
维修后验证
仪器维修后,需经过专业人员验证其功能是否正常,确认无误后方可再次使用。
应急预案
制定新生儿室内仪器应急预案,如突然停电、仪器故障等,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和舒适。
维修记录
详细记录仪器的维修情况,包括故障现象、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维修结果等,以便日后查询和统计分析。
故障报修与应急预案
01
02
03
04
04
操作规范与安全指引
PART
01
02
03
04
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未经培训人员禁止操作,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和测量准确。
标准化操作流程(SOP)
仪器操作规范
按照医院废弃物处理规定,正确处理使用过的仪器和废弃物,防止交叉感染。
废弃物处理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仪器校准与维护
每日对仪器表面进行清洁,用75%乙醇擦拭消毒,保证仪器表面无污渍和细菌残留。
仪器日常清洁
暖箱使用禁忌
新生儿体温不稳定或需要保暖时方可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或温度过高导致婴儿脱水或发热。
心电监护仪使用禁忌
新生儿心率不稳定或需要密切监测时方可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婴儿皮肤受损或电极脱落。
辐射台使用禁忌
新生儿需要接受光照治疗时方可使用,使用时注意保护婴儿眼睛和生殖器部位,避免造成光损伤。
呼吸机使用禁忌
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呼吸衰竭时方可使用,严格按照医生指示调整参数,避免过度通气或氧中毒。
高风险仪器使用禁忌
新生儿紧急情况处置流程
如遇新生儿呼吸暂停、抽搐等紧急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通知医生;同时记录紧急处理过程和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