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编制说明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规程制修订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
编制说明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2024年10月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
编写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文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的通知》(见市监计量发〔2024〕40号),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承担《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的制定工作。归口单位为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
二、规范制定的必要性
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离效率,质谱技术能够提供样品的结构信息,将毛细管电泳与质谱技术联用,可具有强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毛细管电泳-质谱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在纳升级样品水平,甚至单细胞层面,进行生物活性成分的结构分析和分子量的准确测定,是生物样本分析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毛细管电泳-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兼容着多维超高分离模式和结构解析所需要的精准质量以及MS/MS功能在应对复杂基质中样品的定值、超微量的样品有效分析的巨大潜力。
肽、单抗等复杂大分子药物作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靶向性药物,因其结构复杂性,不同的翻译后修饰可能导致不同的药效或毒副作用,使得肽及抗体类药物精确表征和关键参数的准确测量尤为重要,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均在计量溯源性方面对药物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准确评价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充分并准确表征其序列、结构、氨基酸修饰、构像异质和杂质等相关关键质量参数,从而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量值准确。
近年来,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这对全球医药行业提高质量标准、保障药品质量及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药物化学计量,尤其是复杂大分子药物化学计量研究,通过建立完备的药物质量分析平台,开展相关标准物质和质量分析技术的研究,发展药物结构精准解析、加强药物杂质分析检测、控制药物中杂质含量以及超痕量及与药效相关杂质进行精确测量,将能帮助形成和提升一系列的药品设计和生产标准,适应新药典需求的企业测量标准,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的控制性,构建国际化的等效互认体系。这将有利于我国在大分子药物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前,多肽、多糖、抗体类药物产业的全球市场已突破千亿美元,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相关产业在药物结构表征、杂质方面的测量方法与标准方面匮乏、产品竞争力差、国内市场长期被欧美垄断或主导。我国的相关龙头企业为在复杂大分子药物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已将提升企业的测量标准,从而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放在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为复杂大分子药物溯源源头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高测量标准提升是行业领域的迫切需求,对多肽、多糖和蛋白等结构进行精确解析,需要依赖于前端多维分离模式以及高分辨力、高灵敏度的质谱检测器和高效的离子传输系统。参数的校准规范对保证仪器的性能具有重大意义。CE提供的是窄峰,因而需要进行快速质谱全扫描,飞行时间质谱提供可足够的峰采集点和全质量范围检测,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则具有结构解析所需的精确质量和MS/MS功能。CE/高效液相色谱是两种正交互补的方法,填补了高效液相色谱难以分离的带电化合物。该设备可实现多肽、多糖和蛋白类药物中痕量杂质的准确测量,精准解析复杂大分子药物结构,为其计量学溯源性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规范制定过程
2024年3月~2024年6月,针对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2024年7月~2024年8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起草小组,通过进一步调研之后向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了规范制定的计划任务书。
2024年9月~2024年10月,对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涉及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规范初稿。
2024年11月~2024年12月,通过与厂家对关键技术指标和内容的研讨分析及初步验证试验,验证了初稿的适用性。
计划于2025年1月~2025年6月,基于初步验证实验结果,综合生产厂商的意见,完成验证实验。结合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审定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完成《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规范》的编制工作。
四、规范制定的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一)、依据
本规范以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为基础性系列规范进行制定。
(二)、原则
1、架构
架构结构根据封面、扉页、目录、引言、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计量单位、概述、计量特性/要求、通用技术要求、计量测试评价项目、提供样机的数量及样机的使用方式、计量测试评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