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后者虽无视线诱导问题,但路面排水困难,易产生积水。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凸形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拐点重合X避免使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跳跃X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平面长直线与纵面的直坡线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与地形相适应,但行车单调乏味,易疲劳。只要路线有起有伏,不宜采用长直线,最好使平面路线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合理地组合。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2直线上一次变坡是较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看上去线形既不美观也不连贯,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避免驾驶员一眼能看到路线方向转折两次以上或纵坡起伏三次以上。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线次之。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凹型直线)√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直线上一次变坡√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X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凹型直线)断背曲线的改善断背曲线X√长直线配长坡。直线上短距离内多次变坡。直线段内插入短的竖曲线。在长直线上设置坡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线形。X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暗凹X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以上。X根据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道路的横断面设计资料,绘制出驾驶人员在不同桩号处注视前方道路时映入眼帘的透视图,以此来判断路线平纵线形是否协调,道路与景观的配合是否适当,曲线之间的连接是否平顺,道路的走向是否清楚,通视条件是否良好等。用透视图来检查线形设计及组合情况透视图包含适当地形及地物经过渲染处理路线概略透视图全景透视图真实感的透视图1、路线概略透视图只绘出道路中心线和路基路面的边线,一般有五根线,这种透视图绘制简单迅速,目前一般CAD系统均应具备此功能,主要是在进行平、纵、横设计时实时检查使用,虽然简单但可以有效解决平纵组合方面的问题,所以线位透视图也成为高等级公路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的文件之一。2、全景透视图将道路两侧的地形绘制出来,就形成了全景透视图,不仅能反映道路线形的优劣,而且可检查与周围景观的配合情况,随着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道路全景透视图的绘制已经比较方便。3、真实感的透视图制作难度较大,需要先建立模型,再进行渲染,主要应用于方案评价和汇报。*道路纵断面设计LOGO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选择的实际行驶速度,是对立体线形判断作出的,设计中仅满足平面、纵面线形标准还是不够的。学习单元4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的空间线形--保持视觉的连续性/舒适感/安全感平面线形+纵面线形=空间立体线形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的意义公路线形、周边环境、驾驶员视觉和心理二、驾驶员动视觉特点避免判断失误三、视觉分析方法道路透视图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l)线形组合设计中,各技术指标除应分别符合平面、纵断面规定值外,还应考虑横断面对线形组合与行驶安全的影响。应避免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最不利值的相互组合。(2)在确定平面、纵断面的各相对独立技术指标时,各自除应相对均衡、连续外,应考虑与之相邻路段的各技术指标值的均衡、连续。(3)条件受限制时选用平面、纵断面的各接近或最大(最小)值及其组合时,应考虑前后地形、技术指标运用等对实际行驶速度的影响,其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不应大于20km/h。(4)应同公路外部沿线自然景观的适应和地质条件等配合。(5)路线线形自然地诱导驾驶者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设计车速≥60km/h的公路,应注重空间线形设计,不仅要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而且应充分考虑驾驶者在视觉和心理的要求-----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车速≤40km/h,应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正确运用线形要素规定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作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