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保护土壤(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基础;
2.认识不同类型土壤(黑土、红壤等)的肥力特点及适宜农作物;
3.初步了解土壤污染与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学习重点】土壤的生态价值、污染与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学习难点】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及适宜作物?
2.土壤的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课堂探究】
一、土壤的价值
环境中能够供人们使用的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植物直
接依赖土壤才能生存与生长。人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依赖于植物的动物为食。
肥沃的土壤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观察以下土壤,你了解
这些土壤的不同之处吗?
黑土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平原(黑龙江、吉林、辽宁)、俄罗斯乌克兰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特点: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黑土肥力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盛产粮食作物。
种植作物: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紫土
分布地区:中国四川盆地(如成都平原)、云贵高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
特点:肥力相对较高。土层较薄,易水土流失,但透水性好。
种植作物:除了旱地粮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红壤
分布地区:中国南方(如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特点:一般酸性较高,有机质含量低,肥力相对较低,易板结。
种植作物:水稻、茶树、甘蔗和柑橘等。
黄壤
分布地区:中国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边及南方中低山区(如贵州、云南)。
特点:含水量高,土层湿润。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但肥力中等。
种植作物: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云贵高原是马铃薯和烟草的主产区。
实践活动
了解浙江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土壤的特点以及利用改造现状。
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更显宝贵。土壤的形成需花很长的时间,几百年的时间只能形成几厘米厚的
土壤。深厚肥沃、适合耕作的土壤是经历了几千年才逐渐形成的。
人类在长期利用土壤的过程中改变了土壤。人们在低山丘陵修建了层层梯田,将沼泽变成肥土沃
壤,在干旱区的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来营造片片绿洲。由于人们的耕作,出现了水稻土、菜园土等
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土壤类型。
二、土壤问题的初步认识
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当土壤遭受污染、失去肥力或遭受风和水的侵蚀而
流失时,土壤的价值就会降低。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土壤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
有毒、有害物质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有哪些来源呢?
工业废气: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
工业、生活废水:废水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
工业、生活废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污水灌溉: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滥用: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
之一。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土壤表面不断堆放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有害废水不断
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后果
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如汞、镉等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会中毒;
如果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如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
壤不能再作为耕地。
思考与讨论
1.会引起当地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针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土壤资源的流失
耕地被蚕食、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工业化、城市化的
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而造成
的土地退化现象就是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流水、风、冰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造成水分和土壤资
损失的现象。一般来说,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山采矿等人类
行为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