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判断题(安全管理1-简单).docx
文件大小:37.99 K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2.32万字
文档摘要

第四部分判断题

第一节安全管理知识(简单)

1.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2.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3.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工资收益方面的合法权益。(×)

4.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5.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6.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行业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7.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承建单位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

8.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报。(×)

9.禁止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10.生产经营单位的操作人员在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依照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11.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12.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13.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14.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15.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1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

17.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验收,可适当收取费用。(×)

18.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

19.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并且不得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20.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独立”相结合原则检查。(×)

21.对拒不执行停产执法决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停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应当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

22.监察机关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23.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

24.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25.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可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议论的权利。(×)

26.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27.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适当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

28.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

29.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只需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依法予以追究。(×)

30.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内部发布。(√)

31.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依照有关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2.生产经营单位将设备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租单位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3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34.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35.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36.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