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前集训
1.简述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1)从研究对象看,教育问题已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使用的概念和范畴看,已经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研究方法看,已经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研究结果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5)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反作用于他们;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评价: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出现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
3.简述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狭义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递——占有——内化:保存文化
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相互补足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过滤(撷取精华)——传递:促进
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再加工+产生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加)
补充: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观念+影响教育目的+影响教育内容与方法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等,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现代化: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3)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
(4)教育管理现代化: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5)教师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教育能力现代化等。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含义: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表现:(1)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依存+不同步
(2)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两个考察:分析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
8.教育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方向性)和阶段性;(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
(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10.教育目的
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教育的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去得到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11.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即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
(3)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
1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应处理的关系(论述)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依据和具体化)
(2)德智体诸育之间的关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