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第15课明朝的统治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通过《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原始文献,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官制的历史动因,理解集权与统一的关联。?
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结合明朝疆域图与奴儿干都司遗址,探讨边疆治理与中央集权互动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矛盾。?
家国情怀:感悟隆庆和议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理解“大一统”理念在明清时期的传承与实践。?
教学重点
废除丞相与八股取士对皇权强化的作用;
奴儿干都司与隆庆和议对边疆治理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朝政治制度变革与民族关系整合如何服务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创设(5分钟)?
问题链:?
1.若你是明初官员,如何向朱元璋解释“为何必须废除丞相”??
2.如果穿越到明朝参加科举,你会如何应对八股文??
3.假如你是蒙古俺答汗,为何愿意接受明朝封贡??
史料支撑:展示《明史·地理志》中的疆域图,标注南京、北京、奴儿干都司、大同等关键区域,点明“集权—科举—边疆”三大治理维度。?
【PART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
史料研读:?
《明太祖实录》卷一:“元失其政,上下同法,民力尽弊……今命尔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
问题链:?
1.朱元璋推翻元朝时,如何利用“民力尽弊”的社会矛盾??
2.明朝建立后,为何选择“南京—北京双核心”格局?(关联后续边疆治理)?
联系主题:明朝继承元朝“大一统”疆域,但以汉文化重构政治秩序,为后续集权奠定基础。?
【PART二】强化皇权
史料研读:?
?《明太祖实录》卷七:“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
《明史·职官志》:“都指挥使司掌一方机要,与布按二司并立。”?
问题链:?
1.朱元璋“罢丞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胡惟庸案)?
2.中央“五府六部”与地方“三司”如何分割权力?(军政、民政、司法分权)?
3.这种“高度集权”模式对边疆治理有何保障?(如奴儿干都司直接受中央管辖)?
【PART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史料研读:?
?《明史·选举志》:“科目者,沿唐宋之旧……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义。”?
?顾炎武《日知录》:“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问题链:?
?1.八股文如何通过“代圣人立言”强化思想统一??
?2.顾炎武为何批判八股?这种制度对官僚选拔利弊几何??
?3.八股取士与奴儿干都司的儒学教育有何关联?(如辽东卫所设立社学)?
【PART四】民族关系
史料研读:?
《明史·地理志》:“奴儿干都司,永乐七年置,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明穆宗实录》:“俺答归附,封顺义王,通贡互市。”?
问题链:?
?1.明朝如何管理东北?(军事驻扎+经济互市)?
?2.隆庆和议为何能终结长达百年的明蒙冲突?(经济互补性分析)?
?3.这些政策如何体现“因俗而治”与“大一统”的平衡??
?
【总结升华】内在联系梳理(10分钟)?
逻辑链条:?
政治集权(废丞相→中央垂直管理)→思想统一(八股→文化认同)→边疆治理(卫所+互市→多民族整合),共同构建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三维支柱。?
当堂
训练
(可附页)
1.明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B.赵匡胤
C.朱元璋D.忽必烈
2.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设立军机处
3.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不包括()
A.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
C.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D.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和策论
4.明朝时,东北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是()
A.宣政院
B.奴儿干都司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5.“靖难之役”的交战双方是()
A.朱元璋和陈友谅
B.朱棣和朱允炆
C.李自成和崇祯帝
D.努尔哈赤和明朝军队
6.明朝时,为了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采取的措施有()
①修筑长城②实行“和亲”政策③设立卫所④进行册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板书
设计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建立
二、强化皇权
1.中央:2.地方:3.监察:4.思想:
三、经济发展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
四、民族关系
1.东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