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癫痫诊疗体系构建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定义与分类标准
02
临床诊断流程优化
03
药物治疗进阶方案
04
手术治疗评估体系
05
综合管理方案构建
06
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01
疾病定义与分类标准
难治性癫痫医学界定
定义
症状
病因
治疗
难治性癫痫指的是在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后,癫痫发作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癫痫。
多种原因,如脑部结构异常、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等。
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等。
需要多学科协作,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控等多种手段。
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全面强直发作、阵挛发作等。
全面发作
由于信息不足或分类标准无法归类的发作。
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
01
02
03
04
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
局部发作
由特定病因或特定年龄段引起的癫痫发作症状组合。
癫痫综合征
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
流行病学基础数据
发病率
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发病率有所差异,总体约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数十人新发。
01
患病率
因治疗和管理水平不同,患病率存在差异,全球约有数千万癫痫患者。
02
死亡率
癫痫患者死亡率较普通人群略高,主要与癫痫发作导致的意外、自杀等因素有关。
03
负担
癫痫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包括医疗费用、精神压力等。
04
02
临床诊断流程优化
三级诊断路径设计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识别癫痫发作并初步分类。
初级诊断
二级诊断
三级诊断
结合脑电图、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进一步确认癫痫类型及病灶部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如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PET-CT等,以精准定位致痫灶。
脑电图技术选择策略
作为癫痫诊断的基本手段,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波以及癫痫类型。
常规脑电图
可长时间记录患者脑电活动,提高癫痫波检出率,有助于鉴别癫痫与非癫痫性发作。
动态脑电图监测
结合同步视频记录,可更准确地定位致痫灶,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
影像学检查组合方案
头颅CT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磁共振成像(MRI)
快速排查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对癫痫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具有无创、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可发现更细微的脑结构异常,如海马硬化等,是癫痫病因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显示脑区血流和功能活动情况,帮助定位致痫灶及评估脑功能,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03
药物治疗进阶方案
一线抗癫痫药物规范
丙戊酸钠
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适用于全面性发作,特别是GTCS,以及部分性发作。
01
卡马西平
是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疗效优于其他抗癫痫药物。
02
苯妥英钠
适用于GTCS及部分性发作,可加重失神和肌阵挛发作。
03
苯巴比妥
常作为小儿癫痫的首选药物,但认知功能损害较大,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04
新型二线药物选择
托吡酯
拉莫三嗪
加巴喷丁
奥卡西平
为广谱抗癫痫药物,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
适用于GTCS、部分性发作及LGS,但需注意皮疹和血液系统副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尤其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适用于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GTCS,且耐受性较好。
药物靶点学说
抗癫痫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突变或表达改变,导致药物失效。
多药耐药基因
多种抗癫痫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耐药性,导致多药耐药现象。
神经递质失衡
癫痫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或受体功能发生异常,影响药物的疗效。
离子通道异常
离子通道是抗癫痫药物作用的重要环节,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药物失效。
耐药性发生机制
04
手术治疗评估体系
术前定位技术应用
神经影像学检查
利用核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脑功能区的关系。
脑电监测
功能定位
通过头皮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深部电极置入等手段,精确定位癫痫放电的部位和扩散路径。
应用神经导航、功能MRI等技术,确定脑功能区与癫痫病灶的关系,避免手术损伤重要功能区。
1
2
3
癫痫灶切除方案
病灶切除术
根据术前定位,切除癫痫病灶及周围致痫区,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01
姑息性手术
对于无法切除的癫痫病灶,可采用离断癫痫传播路径、毁损致痫灶等姑息性手术方式,减少癫痫发作。
02
多学科协作
癫痫手术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学、电生理等多个学科的合作,共同制定手术方案,确保手术效果。
03
术后神经功能监测
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
神经功能评估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监测等手段,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