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2025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
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伴/不伴有意识障碍的不自主的四肢抽搐、肢体麻木等运动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6500万的癫痫患者,其中中国约占17%,以男性居多。癫痫的反复发作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社会行为、经济条件等不同方面,大多数患者症状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可控制,亦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发展成难治性癫痫,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难治性癫痫是癫痫领域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由于缺乏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研究方法,对于难治性癫痫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大挑战。因此早期预测和识别可能对手术治疗和控制癫痫发作至关重要。视网膜生物学标志物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可能有助于克服对侵入性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标本的需求,并提供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个体进行纵向监测的机会。与病理以及脑影像相比,视网膜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视网膜功能学检查,主要是视网膜的电活动以及评估视觉通路的完好性,但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态学检查主要是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临床常用的共焦激光扫描。OCT评估了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和体积,是目前应用的一种简单、客观、分辨率高的一种对RNFL量化的技术。一项研究发现,与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相比,RNFL变薄更容易发生于耐药性癫痫患者,这提示RNFL变薄可能是癫痫中耐药性和脑容量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视网膜的变化可以用来识别神经系统推行性疾病如Alzheimers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精神分裂
症、肌萎缩侧索硬化和癫痫等其他疾病中的CNS异常。视网膜和大脑是共同的胚胎起源,而视网膜具有包含灰质的不同层。RNFL可能是脑部疾病的可量化生物学标志物。但目前关于癫痫患者RNFL的研究较少。大脑与特定的感觉器官相连。从眼睛来看,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到达前脑视觉皮质的特定神经元,眼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大脑之窗;视网膜是覆盖在眼睛内表面的感光神经组织,被认为是大脑其中的一部分延伸。视网膜是CNS的一个功能单元,将光信号转换成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的轴突与大脑物理连接。而且构成视觉系统基础的复杂突触连接早已被人所知。尽管其形态不同,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和神经元在解剖上是相似的。二者都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由于RNFL
包含RGC的无髓轴突,使用OCT评估RNFL厚度是一种测量前视觉通路和CNS轴突完整性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具有分辨率高和高速的光谱域。OCT广泛用于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的治疗,使用OCT可以客观、无创的的测量RGC和RNFL的厚度。癫痫是一种网络障碍性疾病,在癫痫病灶以外的癫痫综合征中可以看到广泛的结构变化。近期研究表明,癫痫与视网膜损害可同时出现,部分癫痫患者也引起一系列视网膜病变。本文旨在对研究癫痫与视网膜损害的关联性、发病原因、视网膜损害的病理改变、治疗策略等进行阐述,以期对癫痫与视网膜损害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对减少甚至预防癫痫所引起的视网膜损害提供相关依据。
研究表明,在许多疾病中,癫痫与视网膜损害常常同时存在。这些表现在与遗传性相关的神经发育退行性疾病中尤其多见。例如在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的CLN2、CLN10类型中发现患者具有癫痫以及视力减
退甚至丧失的表现。在对Joubert综合征的探索中,研究者发现该疾病有癫痫发作、癫痫猝死以及视网膜营养不良、眼球运动异常等临床表现;吡哆醇-5′-磷酸(P5P)缺乏症所导致的P5P依赖性癫痫也出现了视盘苍白、可逆性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病变。James等通过对非洲爪蟾蝌蚪的神经发育障碍模型的研究发现,暴露于丙戊酸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会导致癫痫易感性增加、视顶叶在感觉处理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存在发育异常。EAST综合征与KCNJ10基因突变相关联,其临床表现也包括癫痫发作、视网膜病变。病因
视网膜与CNS关系紧密,癫痫为CNS相关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视网膜损害存在一定联系。研究表明,钙通道四聚化结构域蛋白7(KCTD7)基因是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的相关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与缺失会导致此类癫痫发生,而KCTD7在视网膜双极神经元中发挥驱动血管模式的作用,对视网膜神经元有保护作用,KCTD7的缺失导致成人视网膜血管网络模式缺陷,双极细胞增加,血管分支增多,从而引起视网膜功能缺陷。同时,也有研究者发现Prickle1的错义突变与进行性肌阵挛性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