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类别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心境障碍
01
焦虑障碍
03
精神病性障碍
04
人格障碍
05
创伤相关障碍
06
物质相关障碍
焦虑障碍
01
广泛性焦虑障碍
过度担忧
躯体症状
紧张和不安
回避行为
患者对日常事务、未来事件和健康状况等存在过度、无法控制的担忧,且担忧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符。
患者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即使在没有明显威胁的情况下也难以放松。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多种躯体症状,如头痛、肌肉紧张、胸闷、心悸等。
为了避免焦虑,患者可能会回避某些活动、场所或社交场合,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
患者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感,伴随着强烈的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颤抖等,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到半小时。
预期焦虑
在发作后,患者会担心再次发作,导致预期焦虑,对再次发作的恐惧和预期会导致患者回避某些场景或活动。
广场恐惧症
患者害怕离家或独自处于人多的场合,害怕在这些地方出现惊恐发作且无法逃脱或得不到帮助。
惊恐发作后的持续担忧
即使惊恐发作已经过去,患者仍会担心再次发作或担心发作带来的后果,如生病、失控等。
社交恐惧症
患者对社交场合和与人交往感到强烈和持久的恐惧,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别人评价或嘲笑。
害怕社交场合
在社交场合或与人交往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如脸红、心跳加快、出汗、颤抖等。
患者对于社交场合和自己的表现常常存在认知歪曲,如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低估自己的社交能力、过分夸大负面后果等。
社交时的焦虑症状
为了避免社交焦虑,患者会尽量避免社交场合,导致社交功能受损,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回避社交行为
01
02
04
03
认知歪曲
心境障碍
02
抑郁症
症状表现
病因分析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劳无力、失眠、食欲下降、自我评价降低、注意力难以集中、有自杀意念等。
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格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及社会支持和睡眠调整等辅助手段。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韧性、寻求社会支持、避免过度压力等。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表现
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极端情绪,躁狂时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抑郁时则表现为情绪低落、疲惫无力等。
病因分析
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相互作用所致,患者常常具有家族聚集现象。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和睡眠规律化等辅助手段。
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特定季节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无力、嗜睡等抑郁症状,常见于冬季,也可发生于夏季。
与季节变化相关的生物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如日照时间减少、气温变化等。
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及调整生活节奏、增加户外活动等辅助手段。
增加户外活动、保持社交联系、规律作息、提高环境亮度等,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季节性情感障碍。
季节性情感障碍
症状表现
病因分析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精神病性障碍
03
情感平淡、意志减退、社交退缩、思维贫乏等。
阴性症状
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面出现障碍。
认知功能损害
01
02
03
04
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言语和行为紊乱等。
阳性症状
表现为与环境割裂、反应迟钝等。
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
精神分裂症
妄想性障碍
妄想症状
妄想系统
偏执观念
幻觉和感知障碍
以被害、嫉妒、夸大、钟情等为主要内容的妄想。
妄想内容常常涉及到个人或他人,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对他人或某些事物持有过分和不合理的信念。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幻觉或感知觉异常。
急性起病
通常在两周内出现精神症状,并迅速达到高峰。
01
精神病性症状
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02
短暂性病程
症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几天至一个月内缓解。
03
完全恢复
大多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无残留症状。
04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人格障碍
04
情绪不稳定
行为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上一刻可能正在与人激烈争论,下一刻就可能变得抑郁、焦虑。
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冲动,容易卷入危险或破坏性的行为中。
边缘型人格障碍
人际关系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可能忽而与人关系极好,忽而极度疏远。
自我认同困扰
他们常常对自己持有一种不确定的态度,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视法律与道德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做出违法行为。
缺乏同情心
他们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漠不关心,甚至可能从中取乐。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