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2声与听觉新版浙教科学(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7.7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6.3千字
文档摘要

1.2声与听觉

模块一:知识精讲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易错点注意:

①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物体不振动,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对

③振动停止,声音消失——错,如发令枪响后,过会儿终点计时员才能听到枪声

声源:的物体;能作声源的物体可以是、和。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

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话,通过(一种电磁波)设备进行交流。

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同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叫声波。(纵波)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表明,称为。

声波的应用:

声波可以传递: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清洗眼镜;狮吼功震碎鼓膜等

声波可以传递:医疗上用“B超”检查、听诊器诊病;声呐测深度;倒车雷达

知识点三、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

声音每秒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

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的和介质的等。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相同温度下,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0。

空气中声速: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越快;一般是气温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

回声测距: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静态回声测距:

动态回声测距: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结构

功能

耳廓

外耳道

传导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产生振动

鼓膜

接收声波,产生振动,并带动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

位于鼓室内,把声音传入耳蜗

咽鼓管

连通鼓室与咽部,平衡鼓膜内外气压,保护鼓膜

内耳

前庭

内有,可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半规管

外形像蜗牛壳,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拓展: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听小骨有3块。

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

空气传声:声音是由空气传到人耳

骨传导(如贝多芬咬木棍练习):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影响听觉的因素:

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越不灵敏。

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这种情况叫做失聪。

耳的位觉功能: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前庭、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晕车、晕船、航空病的原因:位觉感受器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遇到巨大声响,应张嘴或捂紧双耳,张开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从而保护鼓膜。

模块二:习题精练

题型一:声音的产生

(2024春?杭州十三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2023春?温州期中)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请回答下题。

打开收音机开关播放音乐,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音乐声是由于()

A.喇叭振动产生B.空气振动产生空气

C.纸片小人振动产生D.玻璃罩振动产生纸片小人

转动收音机音量旋钮使得声音更响,该过程中小人跳动的变化情况是()

A.更快B.更慢C.更高D.更矮

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B.听得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2025春?宁波)小丽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