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术中护理标准化流程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术前准备规范
02
术中体位管理
03
生命支持系统
04
感染控制体系
05
应急事件处置
06
术后衔接管理
01
术前准备规范
患儿生理评估与核查
生命体征评估
评估患儿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指标,确保患儿身体状态适宜手术。
01
病情评估
了解患儿病情,包括疾病类型、手术部位、手术范围、既往病史等,为术中护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
02
术前禁食禁饮核查
确认患儿术前是否按照要求禁食禁饮,避免麻醉过程中呕吐导致误吸。
03
无菌操作区域布置
确保手术室空气洁净,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手术室进行全面消毒。
手术室环境消毒
对手术器械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
手术器械灭菌
铺设无菌手术单,确保手术床保持无菌状态,并调节手术床角度和高度,方便手术操作。
手术床准备
特殊器械预适应处理
器械检查与调试
术前检查手术器械是否完好,调试手术设备至最佳状态,确保手术过程中设备正常运行。
01
特殊器械预热
对于需要使用电刀、电凝等设备的手术,提前预热设备,确保手术时设备能够快速达到所需温度。
02
特殊器械使用培训
对于不常用的特殊器械,提前组织手术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手术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
03
02
术中体位管理
儿童体位固定标准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半卧位
用于全身麻醉或身体较为僵硬患儿,利用约束带固定四肢及躯干,确保呼吸通畅和静脉通路。
适用于背部或臀部手术,将患儿胸部和髋部垫高,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呼吸和静脉通路畅通。
适用于侧面手术,固定患儿背部和臀部,避免身体前后晃动,同时保护健侧肢体。
用于头面部或颈部手术,使患儿头部后仰,有利于手术操作和呼吸。
压力点防护措施
垫海绵垫
在患儿身体各压力点处垫上海绵垫,以缓解局部压力,防止压伤和疼痛。
01
皮肤保护
使用皮肤保护膜或敷料覆盖患儿身体,避免约束带或固定装置直接接触皮肤,减少皮肤损伤。
02
定时更换体位
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患儿体位并更换,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压疮或神经损伤。
03
麻醉深度监测
根据麻醉深度调整患儿体位,确保手术过程中患儿处于最佳状态。
手术进程监测
根据手术进程及时调整患儿体位,使手术部位充分暴露,方便手术操作。
生命体征监测
实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发现异常及时调整体位。
医护人员配合
医护人员之间密切配合,根据手术需要和患儿情况随时调整体位,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体位实时调整机制
03
生命支持系统
麻醉深度监测参数
脑电图(EEG)监测
呼吸监测
心率和血压监测
神经肌肉阻滞监测
通过监测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确保麻醉程度适中,避免过度麻醉或麻醉不足。
实时监测患儿的心率和血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呼吸参数,确保患儿呼吸功能正常。
通过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指导肌松药的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体温维持技术方案
加热设备
体温监测
液体温度控制
手术室温度控制
使用加热毯、加热灯等设备,确保手术过程中患儿体温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通过直肠、食管、皮肤等部位监测体温,及时调整加热设备的温度。
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应加热至适宜温度,避免对患儿造成冷刺激或热刺激。
手术室温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患儿造成影响。
液体管理平衡策略
术前评估
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手术类型等因素,评估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液体量。
术中监测
实时监测患儿的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评估液体平衡情况。
合理使用胶体和晶体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儿情况,合理使用胶体和晶体液体,维持血容量和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输血管理
如果需要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使用血液制品,确保输血安全。
04
感染控制体系
手术室环境消毒
手术室空气净化,达到规定标准;手术台面、手术器械和手术者手臂等消毒。
患者皮肤消毒
手术区域皮肤清洁,消毒范围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扩展至少15cm。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择
采用无菌技术和高效消毒剂,如碘酊、碘伏等,对皮肤进行消毒。
手术野消毒分级标准
术中污染应急处理
立即停止手术
发现手术野污染时,应立即停止手术,防止污染扩散。
01
污染部位处理
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覆盖污染部位,避免污染扩散;使用抗生素进行局部冲洗或注射,以控制感染。
02
污染器械处理
污染的手术器械应立即更换或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03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如手术切下的组织、血液、污染的敷料等,应放入黄色垃圾袋中,标记为感染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
如手术刀片、缝针等锐利器械,应放入锐器盒中,避免刺伤和交叉感染。
损伤性废物
如废弃的药品、过期消毒剂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药物性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