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脊柱术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体位管理规范
01
术后基础评估
03
并发症预防策略
04
康复训练指导
05
疼痛控制管理
06
出院后延续护理
术后基础评估
01
肢体活动度
观察患者四肢的活动情况,包括肌肉力量和肌张力,以确定神经功能是否恢复。
反射功能
评估患者的反射情况,如腱反射、病理反射等,以判断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
感觉功能
检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情况,如触觉、痛觉、温觉等,以评估神经功能的完整性。
神经功能监测要点
体温
定时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发现发热或低体温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生命体征观察指标
01
心率
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评估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02
呼吸频率和深度
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
03
血压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以评估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的发生。
04
观察渗液颜色和量
注意切口渗液的颜色变化,如是否为血性、脓性或清亮,以及渗液的量,以判断切口愈合情况。
渗液气味
嗅闻切口渗液的气味,如有异味,可能提示感染。
切口周围皮肤情况
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是否红肿、疼痛或发热,以及是否有皮下积液或积血现象,以判断切口是否感染或愈合不良。
切口渗液检查方法
体位管理规范
02
翻身前的准备
检查患者身体状况,确保翻身的安全性,同时准备好翻身辅助工具。
翻身时的操作
协助患者缓慢、平稳地翻身,避免脊柱扭转或弯曲,保持脊柱的完整性。
翻身后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确保无呼吸困难、疼痛等症状,同时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舒适。
翻身辅助操作流程
佩戴时间的确定
根据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确定支具佩戴的具体时间。
支具的调整与更换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支具的磨损情况,适时调整或更换支具,以确保其有效性。
佩戴时的注意事项
佩戴支具时要确保其固定稳定,避免移位或压迫伤口,同时观察患者的舒适度。
支具佩戴时间控制
轴线翻身执行标准
翻身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确定合理的翻身频率,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01
翻身角度
翻身时应保持脊柱在同一轴线上,避免过度扭曲或弯曲,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02
翻身后的检查
每次翻身后都要检查患者的体位是否舒适,脊柱是否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及伤口是否受压或移位。
03
并发症预防策略
03
肺部感染预防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定期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
呼吸道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口腔清洁,如漱口、刷牙等,以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口腔卫生
对于有痰液或分泌物积聚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引流措施,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扩散。
分泌物引流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含量。
环境清洁
根据压疮风险等级,合理安排患者体位,减轻受压部位压力。
体位调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压部位长时间受潮或受到摩擦。
皮肤护理
01
02
03
04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压疮风险评估,确定患者压疮风险等级。
压疮风险评估
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增强皮肤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营养支持
压疮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性治疗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筛查措施
采取超声筛查、血液检查等措施,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
深静脉血栓筛查流程
康复训练指导
04
肢体按摩
术后早期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早期被动运动方案
关节活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翻身训练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压疮和肺部感染。
被动站立
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进行被动站立训练,提高身体适应性。
01
02
03
04
A
B
C
D
定时排尿
制定排尿计划,定时协助患者排尿,避免尿潴留和尿失禁。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排尿技巧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排尿技巧训练,如深呼吸、放松等,提高排尿效率。
膀胱按摩
轻轻按摩膀胱区,促进尿液排出,缓解膀胱压力。
膀胱容量评估
定期评估膀胱容量,调整排尿计划。
肌肉锻炼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肌肉锻炼计划,包括上肢、下肢和核心肌群的锻炼。
肌力维持训练计划
01
运动方式
采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02
运动强度和频率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03
锻炼时间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避免与治疗和康复时间冲突。
04
疼痛控制管理
05
如吗啡、芬太尼等,通过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阿片类药物
多模式镇痛药物选择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达到镇痛效果。
非甾体抗炎药
如利多卡因、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