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肱骨护理查房.pptx
文件大小:2.2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3.06千字
文档摘要

肱骨护理查房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肱骨解剖与损伤概述

查房前准备规范

护理评估要点

护理方案实施

并发症预防策略

典型案例分析

01

肱骨解剖与损伤概述

PART

肌肉与肌腱附着点

肱骨周围有许多肌肉和肌腱附着,这些肌肉和肌腱在肩关节和肘关节的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

肱骨位置与形态

肱骨是人体上肢的主要骨骼之一,位于上臂,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尺骨和桡骨形成肘关节。肱骨形态呈长管状,分为体部和两端。

肱骨骨质与骨膜

肱骨骨质主要由骨密质构成,骨膜紧密贴附于骨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肱骨基本解剖结构

肱骨骨折

包括肱骨颈骨折、肱骨干骨折和肱骨远端骨折,其中肱骨颈骨折最为常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肱骨脱位

包括肩关节脱位和肘关节脱位,多由于外伤或运动损伤引起,表现为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和疼痛。

肱骨骨膜炎与骨囊肿

骨膜炎多由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囊肿则多见于青少年,为良性骨病变,通常无明显症状。

常见损伤类型分类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损伤的主要手段,可显示骨折线、脱位和骨质改变等。对于隐匿性骨折或复杂损伤,CT或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疼痛与压痛

肱骨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尤其是活动时疼痛加剧,并伴有压痛。疼痛程度和范围可因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肿胀与瘀斑

肱骨损伤后,局部可出现肿胀,严重时可伴有瘀斑。肿胀程度和范围因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通常与局部出血和炎症反应有关。

功能障碍与畸形

肱骨损伤后,患者可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如肩关节、肘关节活动受限等。严重损伤还可导致肢体畸形,如成角畸形、短缩畸形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02

查房前准备规范

PART

A

B

C

D

病历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治疗方案等。

患者病历资料梳理

肱骨相关病情

肱骨骨折、肱骨病变、手术史、疼痛评估及护理措施记录。

病史及检查

现病史、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各项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医嘱及执行情况

医嘱内容、执行时间及效果,特别是肱骨护理相关的医嘱。

护理设备

检查肱骨护理所需的设备是否齐全、完好,如牵引架、矫形器、支具等。

消毒用品

核查消毒用品的有效期及质量,如碘伏、酒精、棉球、纱布等。

急救药品

确保急救药品齐全且处于有效期内,如止痛药、止血药、抗过敏药等。

其他物品

根据患者需要准备其他护理物品,如敷料、绷带、冰袋等。

护理设备与药品核查

主管护师

责任护士

助理护士

实习护士

负责查房的组织与协调,指导护士工作,评估患者护理质量。

负责患者日常护理工作,执行医嘱,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护理记录。

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患者日常护理,如整理床单位、更换衣物等。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与查房,学习肱骨护理知识及技能。

查房团队职责分工

03

护理评估要点

PART

肿胀程度评估

观察患者肱骨部位肿胀情况,包括肿胀范围、皮肤颜色、温度等,评估肿胀对血液循环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疼痛与肿胀的关系

分析疼痛与肿胀之间的关联,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记录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疼痛与肿胀评估流程

神经功能观察

观察患者上肢感觉、运动功能,了解有无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如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

血管功能观察

观察上肢血液循环情况,包括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等,及时发现血管受压或血栓形成。

神经血管功能评估

定期进行神经血管功能评估,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血管超声检查等,以了解神经血管功能恢复情况。

神经血管功能观察指标

创面情况记录规范

准确记录创面大小,包括长、宽、深度等,以评估创面愈合情况。

创面大小记录

观察并记录创面渗出物的颜色、性状、量等,以判断感染情况及愈合进程。

创面渗出情况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避免感染。记录换药时间、药物及患者反应等信息。

创面清洁与换药

根据创面大小、渗出情况及愈合进程,评估创面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创面愈合评估

04

护理方案实施

PART

术后固定体位管理

根据患者舒适度及伤口情况,适当调整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体位调整

确保患肢在术后稳定固定于功能位,避免关节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严格固定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患肢抬高

伤口护理操作标准

清洁伤口

定期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按照医嘱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更换敷料

避免患者自行触碰伤口,以免加重疼痛或引起感染。

避免触碰

被动运动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患肢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肌肉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